在人民海軍的初創史上,王宏坤的名字與一支新生海上力量的成長緊密相連。這位從湖北麻城貧苦農家走出的開國上將,以沒讀過一天書的起點,在革命洪流中淬煉成長,最終成為 1955 年授銜的海軍上將。他的人生軌跡,恰似一部微縮的中國革命史 —— 既有戰火硝煙中的英勇無畏,也有建設時期的探索前行,更有特殊年代的曲折反思。
一、黃麻烽火中的革命火種
1909 年出生的王宏坤,童年被貧困與饑餓填滿。湖北麻城的貧瘠土地,不僅孕育了他健壯的體魄,更埋下了反抗不公的種子。在堂兄王樹聲的影響下,這個從未進過學堂的青年,18 歲時便以義勇軍身份投身黃麻起義,用梭鏢與土槍書寫了革命生涯的第一筆。
起義失敗后,王宏坤沒有退縮。1929 年加入紅軍時,他帶著農民式的質樸與堅韌:在阻擊戰斗中額頭負傷,仍背著傷員沖鋒;在鄂豫皖根據地的反 “圍剿” 中,他從普通戰士成長為指揮員,左手持槍、右手揮刀的身影成為戰友口中的 “拼命三郎”。1931 年入黨后,他歷任紅四軍排長、連長、營長,在戰火中摸索軍事指揮藝術。1933 年,34 歲的王宏坤已擔任紅四軍軍長,在川陜根據地的反三路、六路圍攻中,他創造性地運用 “收緊陣地、待機反攻” 戰術,屢建奇功。
長征途中,紅四方面軍三過草地,王宏坤率部承擔最艱苦的后衛任務。饑餓、嚴寒與追兵的夾擊下,他始終堅持 “不丟下一個傷員”,甚至將自己的戰馬讓給重傷員。這種源于底層的共情力,成為他日后帶兵的鮮明特質。
二、海軍建設中的探索者
1950 年,當中央任命王宏坤為海軍副司令員時,這位身經百戰的陸軍將領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焦慮?!拔疫B海都沒見過幾次,怎么搞海軍?” 他找到李先念請求調離,卻被一句 “革命需要就是你的戰場” 點醒。到任后,面對艦艇、雷達等陌生裝備,他帶著士兵們一起啃書本,在修理廠向蘇聯專家請教,甚至鉆進魚雷發射管研究構造。
毛主席的兩次點撥,成為王宏坤海軍生涯的轉折點。1953 年視察南京海軍時,他介紹魚雷快艇 “速度快、造價低、隱蔽性好”,毛主席當即提出 “以小換大” 的發展思路,這句指示后來成為海軍早期建設的重要指導思想。王宏坤隨即組織 “下海鍛煉” 運動,帶頭乘小艇闖長江、進東海,讓習慣了陸地作戰的將領們克服 “恐海癥”。當有人抱怨暈船時,他笑著說:“海軍的骨頭是咸的,不沾海水成不了材?!?br/>在海軍黨委副書記任上,王宏坤主導制定了《海軍艦艇條令》,規范了從日常訓練到作戰指揮的全流程。他力主發展魚雷快艇、潛艇等 “非對稱裝備”,認為這是國力薄弱時期的務實選擇。1955 年授銜時,那枚海軍上將軍銜肩章,對他而言不僅是榮譽,更是 “小學生” 向海洋交出的第一份答卷。
三、曲折中的反思與堅守
王宏坤的人生并非一帆風順。1971 年,他在檢討中坦言 “對林彪盲目崇拜,被李作鵬利用”,這種直面錯誤的勇氣,源自他農民式的坦誠。事實上,在海軍工作期間,他曾因反對 “重裝備輕訓練” 的傾向與某些領導產生分歧,卻始終堅持 “戰斗力標準” 不動搖。
1975 年重返崗位后,王宏坤將精力投入到海軍人才培養中。他推動恢復海軍院校招生,強調 “技術過硬比口號響亮更重要”。晚年撰寫《我的紅軍生涯》時,他特意在書中增加 “海軍建設的幾點教訓” 章節,反思自己 “重經驗輕科學” 的局限。1988 年獲得二級紅星功勛榮譽章時,他撫摸著勛章感慨:“比起犧牲的戰友,我已經多賺了幾十年?!?br/>1993 年逝世前,王宏坤留下遺愿:將骨灰撒入東海。這位從長江邊走出的將領,最終將生命融入了畢生守護的海洋。他的一生印證了那句真理 —— 真正的革命者,永遠能在陌生的戰場上重新出發,在曲折中堅守初心。從黃麻起義的梭鏢到海軍的魚雷快艇,變的是武器裝備,不變的是為人民而戰的赤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