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克爾·波蘭尼(1891-1976)
每個先知的悲劇就在于,只有危機降臨,他們提出的警醒一一應驗,他們的價值才被認識。哈耶克、波普爾、波蘭尼等人,直到近些年才陸續被重視、重新被評估,正是如此。
然而,人們對待邁克爾·波蘭尼的態度,卻顯得極為矛盾:一方面承認他的“咖位”,將他與哈耶克、波普爾并稱為20世紀自由主義三巨頭、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另一方面,在相關的論著和敘事里,人們往往對哈耶克和波普爾津津樂道,波蘭尼卻被有意無意地“遺漏”、忽略,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矛盾的現象?
是波蘭尼沒有傳奇性?他同時腳踏科學和哲學兩個至高領域,盡皆登頂:他前半生,是聲名顯赫的科學家;生命的最后20年,又以一位思想家著稱于世。任何一個身份取得的成就,很多人一生都難以企及。
▲1940 年左右,邁克爾·波蘭尼在他的實驗室里
是波蘭尼圈子太小?他青年時就與愛因斯坦交流密切,之后與普朗克、薛定諤書信往來,與計算機的開拓者圖靈既是好友又是對手,更活躍在哈耶克組織的“朝圣山學會”之中。
▲曼徹斯特大學物理化學系教授合影,1933 年末或 1934 年初 | 邁克爾·波蘭尼是左起第四位
是思想的顛覆性不夠?有人說,在人類的認知上,波蘭尼繼笛卡爾、康德之后,開啟了認知領域的“第三次哥白尼式的革命”。波蘭尼的代表著作《個人知識:朝向后批判哲學》不但改變了傳統對于科學的定義,也翻轉了知識的定義。
▲1956 年左右,邁克爾·波蘭尼在米蘭文化自由大會上發表講話
答案,恰恰隱含在問題里。三人雖然都以捍衛人的自由為志業,但哈耶克和波普爾的著作,更多地將主要矛頭指向政治經濟、社會制度的生成與演化;而波蘭尼在他的代表作《個人知識》中,選擇的是一條最難,也更難被多數人理解的路徑,即人們的“底層認知”:
◎顛覆“知識觀”:重新認識“知識”、理解自己
我們常說“顛覆三觀”。讀哈耶克和波普爾就是如此,他們將表象的世界翻轉過來,這種方式直擊三觀,大多數人都能直觀的感受和理解。
但是,波蘭尼試圖顛覆的是比三觀更隱秘、更基底的底層認知——“知識觀”,因為知識是每個人賴以理解自身的視角、建構世界的方式,從這個意義上,波蘭尼正是從底層認知的角度出發連根拔起了烏托邦主義的根基。
人們通常認為知識是客觀、理性的,但波蘭尼卻“破天荒”的告訴人們:沒有什么“客觀知識”,只有“個人知識”。“客觀”是人對自己的誤解,“客觀視角”,不過就是人自身的幻象。我們永遠無法擺脫人類視角來審視這個宇宙。
▲《個人知識:朝向后批判哲學》內頁展示
◎“隱默知識”:為什么我們“懂了那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在波蘭尼看來“我們知道的永遠比能說出的多得多”。我們的學習、生活甚至思考中,最核心的其實都是“隱默知識”:想想自己從日常的怎么騎車,怎樣駕駛、到藝術創作領域的“神來之筆”,甚至科學、思想領域的“靈光乍現”、“頓悟”,這中間的所有知識,又有誰能一一道明?
之所以“懂了那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就是因為,大多數人所謂的“懂了一個道理”,只是能用語言描述這個道理而已,卻不懂道理背后的“隱默知識”。
“隱默知識”的背后其實正是我們運用智力的一種能力,它本質上是一種理解力、領悟力、判斷力。一個人的眼光、鑒別力、趣味、技巧、創造力等,很大程度都取決于對“隱默知識”的理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