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神木老城的戲臺前人頭攢動。一盞汽燈搖曳著,照亮了舞臺。配樂師手中的四弦琴輕輕一抖,演員隨即甩開紅綢扇,亮嗓的剎那,高亢的唱腔裹著黃土氣息的風撲面而來。在這一方不過20平方米的土臺子上,二人臺已上演了百年,講述了許多悲歡離合的故事。
聽過的人常說,二人臺的臺詞比脫口秀更“野”,是生活的藝術寫照。夏日的夜晚,二人臺的唱腔在黃土高原上空回蕩,歡快的琴聲點燃了觀眾的熱情。6月27日,記者走進神木市,探尋神木二人臺的藝術魅力。
6月27日,王世清與妻子在神木市文化館非遺小劇場表演神木二人臺。陜西日報記者 馬騰攝
一把四胡 兩人對唱
二人臺起源于山西,后在陜西等地不斷發展,成為一種極具地方特色的戲曲劇種。由于表演多為一丑一旦的演唱形式,因此被稱為“二人臺”。二人臺包含音樂、舞蹈、戲劇、民俗等多種藝術元素,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現代人的一種娛樂方式。
神木二人臺起源于清末民初,由民歌發展而來,流行于陜北神木、府谷一帶。表演時,通常由兩個人對唱,伴奏樂器包括四胡、嗩吶、揚琴等。
在清代,陜西等地的農民閑暇之余就會圍坐在一起演唱。他們主要唱的是民歌、小調,再配上一兩件樂器,就形成了“打坐腔”。
“打玩藝兒”是由“打坐腔”發展而來的,一般是由5至10人組成的“戲班子”走街串巷進行演出。與“打坐腔”相比,“打玩藝兒”更加專業正規,擺脫了“打坐腔”的自由散漫,逐漸成為一種專業性的表演形式,后被稱為“二人臺”。
到了清代末年,二人臺劇目結構逐漸趨于多元化,表演藝術水平不斷提高,人們對二人臺的表演要求也越來越高。
為了更好地滿足人們的精神需要,一些地區在二人臺中融入了民間小戲,使二人臺不再是簡單的說唱表演,而是具有故事情節的戲劇表演。
演出過程中,表演者經常需要客串多個角色。為了保持表演的連貫性,表演者經常通過換帽子來區分角色。這種表演形式又被人們稱為“抹帽兒戲”。
二人臺因臺詞通俗易懂、曲調優美、表演形式多樣而被大眾所喜愛。據《神木縣志》記載,1950年前后,是神木二人臺的鼎盛時期。該地有專業二人臺戲班20多個,業余演出隊伍近百支。
“當時,二人臺比現在的流行歌曲還火?!鄙衲径伺_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王世清說,“村里有人結婚都要請戲班子唱上幾天幾夜。”
“在那個年代,二人臺不僅是人們生活中的一種娛樂方式,還是一種情感寄托。演員用質樸的表演和真摯的情感打動了無數觀眾。無論是在田間地頭還是節慶廟會,二人臺總能引發熱烈反響?!鄙衲臼形幕^二人臺劇團副團長張志軍說。
隨著時代的發展,二人臺逐漸融入了更多現代元素,但藝術魅力始終未減。2011年,神木二人臺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神木二人臺表演走上《星光大道》舞臺(資料照片)。 受訪者供圖
勇闖劇場 走向世界
6月27日,在神木市文化館排練廳,王世清正和妻子劉藝排練二人臺節目,豐富的表情、優美的曲調令人賞心悅目。
二人臺演員既要具備扎實的唱功,還要有出色的舞臺表現力和即興發揮的能力。王世清與妻子在排練中時而低吟、時而高歌,將角色的情感展現得淋漓盡致。
王世清自幼學習晉劇并登臺表演。在神木、府谷演出時,他接觸并喜歡上了二人臺。
在工作中,王世清收獲了愛情。他與妻子劉藝通過唱戲相識、相愛、相伴,妻子成為他藝術生涯中的“黃金搭檔”。
2010年,王世清與妻子在寧夏演出,恰逢《星光大道》海選。在朋友的鼓勵下,他們參加了海選,一路過關斬將,贏得了寧夏賽區第一名,并登上了央視《星光大道》的舞臺。
隨后,夫妻倆以“山窩窩”組合表演二人臺,默契的配合、精彩的唱詞贏得現場評委的高度評價。之后,他們又受邀參加了央視《歌聲嘹亮》《非常6+1》等多檔節目,大力推廣神木二人臺。
“表演二人臺時,演員彼此可以交流互動,高興時還能舞起來,將內心的情感盡情展示給大家?!眲⑺囌f。
雖然神木二人臺已為不少人所知,但要實現傳承,仍面臨一些困難。王世清看在眼里,急在心頭。他認為,讓年輕人喜歡上二人臺是傳承的關鍵。于是,他利用抖音、快手等社交平臺傳播二人臺,希望能有更多人看到并喜歡上這種藝術形式。
此外,王世清還將二人臺與其他藝術形式結合。在創作民歌時,他會嘗試加入二人臺元素,豐富歌曲形式。他也經常與同事交流,向他們請教,不斷完善自己的作品。
近年來,神木二人臺不僅在當地深受歡迎,還多次受邀參加國內外的文化交流活動。從北京的舞臺到國外的藝術節,二人臺以獨特的藝術形式和濃厚的地方特色贏得了廣泛贊譽。
今年5月27日,神木二人臺被更多外國觀眾知曉。王世清用精彩的表演贏得了德國、法國觀眾的掌聲。
作為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王世清希望喜歡二人臺的人能越來越多?!拔視^續走進基層、走進公共文化場所,傳承二人臺藝術,講好文化故事?!蓖跏狼逭f。
為了讓二人臺發展得更好,神木市還積極推動相關學術研究和資料整理工作,努力保存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使其發揚光大。
6月27日,演員演唱神木二人臺。陜西日報記者 馬騰攝
百年戲韻 唱響時代
神木二人臺的傳承不僅依賴于老一輩藝人的堅守,還得益于年輕人的熱愛與創新。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接觸并學習二人臺。他們通過拜師學藝、參與演出,為這一傳統戲曲形式注入新活力。在神木市文化館的支持下,不少青年演員得以登上更大的舞臺,用青春力量詮釋百年戲韻的獨特魅力。
與此同時,二人臺的表現形式也在與時俱進。從燈光舞美到服裝道具,從劇本創作到音樂編排,現代技術的應用讓這一古老藝術煥發出全新的光彩。一些經典劇目經過重新編排后,既保留了原有的質樸韻味,又增添了符合當代審美的藝術表達,吸引了更多觀眾的目光。
在神木大劇院舉行的“非遺傳承·百姓舞臺”活動中,神木二人臺表演者以原生態的表演和創新的改編劇目,贏得現場觀眾陣陣掌聲。
2020年起,神木市啟動了“非遺進校園”工程。王世清每周三都會到神木市第四、第六小學教授二人臺課程。
“剛開始,孩子們覺得土,后來就慢慢喜歡上了?!蓖跏狼逍牢康卣f,“有個叫張宸豪的小學生,現在能唱整段的《打金錢》?!?/p>
走進校園,傳承弘揚二人臺的種子正在下一代人的心中生根發芽。這種傳統藝術形式不僅在學校獲得了新的生命力,還借助現代傳播手段走向了更廣闊的舞臺。
二人臺還通過跨界合作提升自身影響力。例如,與影視、音樂、舞蹈等藝術形式結合,二人臺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劇場表演。這種多元化的嘗試豐富了二人臺的藝術內涵,讓它在新時代煥發新光彩。
近年來,隨著短視頻平臺的興起,一些二人臺演員嘗試將經典片段與流行元素相結合,制作出精彩的表演視頻,吸引了大量年輕觀眾的關注。
在年輕人的建議下,王世清嘗試將二人臺搬上短視頻平臺,作品《掛紅燈》在抖音上的播放量超過50萬次。
“沒想到有這么多網友喜歡?!蓖跏狼逍χf,“還有人私信想學呢?!?/p>
與此同時,地方文化部門也在積極推動二人臺的保護與傳承,通過舉辦培訓班、組織演出比賽等方式,為這一古老藝術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如今,二人臺已成為展示地域文化的重要載體,承載著黃土高原上的生活記憶,展現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一次次的演出中,這門古老的藝術被不斷賦予新的意義,與時代同頻共振,給人們帶來無盡的感動與思考。
神木市規劃將二人臺納入旅游演出項目,計劃在高家堡古城打造常態化演出,讓游客體驗原汁原味的陜北文化。
近年來,神木市數次舉辦藝術節。讓王世清驚喜的是,觀眾中出現了不少年輕面孔?!爸灰€有人聽,我們就會一直唱下去。”王世清說。
傍晚,黃土高原的夕陽將天空染成金色,仿佛在為這門古老的藝術鍍上一層希望的光芒。
來源:陜西日報
編輯 秦學 校對 謝婷 責編 李治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