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正值越調大師申鳳梅逝世三十周年,紀錄片《越調人生·申鳳梅》在周口進行正式開拍。此次拍攝以關帝廟、葉氏莊園等文化地標為核心舞臺,通過實景還原經典劇目場景,推動“戲曲+文旅”的深度融合。
7月2至3日,評書名家劉蘭芳親臨沙潁河畔,與越調劇團共同追溯申鳳梅作為“中州活諸葛”的藝術足跡,凸顯周口作為其藝術生涯的源頭地位。
申鳳梅先生一生塑造了《諸葛亮吊孝》《收姜維》等6個不同的諸葛亮形象。年齡跨度鮮明的諸葛亮形象,生動詮釋了“不變中有變,變中有不變”的藝術哲學。
其創(chuàng)立的“申派藝術”體系突破了越調傳統(tǒng)程式,將原本流行于鄉(xiāng)野的民間小戲(如南陽、周口等地),通過劇目創(chuàng)新、唱腔改革及現(xiàn)代戲元素融入,推動其從地方舞臺走向全國。
中國文聯(lián)原副主席、中國曲藝家協(xié)會名譽主席、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劉蘭芳說:“周口是申鳳梅老師藝術生命的原點,她在這里生活、排練、創(chuàng)作,把鞠躬盡瘁的‘諸葛’精神化作了越調魂,當代我們文藝工作者最應該繼承的,就是她對傳統(tǒng)藝術的敬畏和創(chuàng)新的勇氣,申鳳梅先生值得我們懷念,向她學習,向她致敬。”
攝制組選取始建于清康熙年間的山陜會館建筑群(周口關帝廟)作為主場景,借斑駁磚瓦與唱腔的時空對話,突顯關帝崇拜與其代表作《華容放曹》的題材契合性。歷史上,此地作為商貿中心曾是戲曲從鄉(xiāng)野走向城市的關鍵推手,如今則成為非遺活態(tài)傳承的載體。
河南越調劇團團長申小梅說:"申鳳梅大師把越調從鄉(xiāng)野帶到了全國,唱響了祖國上下、大江南北,最終成為了河南三大劇種之一,這份堅守值得我們永遠銘記。作為越調的后來者,我們應傳承和弘揚好申派藝術,讓越調藝術薪火相傳,讓年輕人通過戲曲體驗感受到申鳳梅大師精神。”
紀錄片計劃于7月20日,申鳳梅逝世三十周年紀念活動前完成首映,承載著致敬藝術高峰與構建活態(tài)傳承體系的雙重使命。此項“戲曲+文旅”創(chuàng)新模式,正為非遺的當代轉化提供“周口樣本”,激活傳統(tǒng)文化的持久生機。
戳這里關注我,看更多周口新聞
周口廣電融媒體記者 許猛
責 編:胡艷萍
審 核:彭 鍇
監(jiān) 制:武文科
總監(jiān)制:程戰(zhàn)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