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據《今日印度》7月2日的報道,印度國防部做了一件令人矚目的事情:下令軍隊徹底檢查所有武器裝備,要求找出并替換掉所有來自中國的零件,小到一顆螺絲釘都不放過。
這個命令的出發點不難理解,印度把中國視為主要安全關切對象,希望確保其軍事裝備供應鏈絕對安全可靠,避免在關鍵時候受制于人。
然而,這個雄心勃勃的計劃在執行過程中,卻讓印度軍方陷入了始料未及的尷尬局面,檢查結果發現,中國制造的產品幾乎無處不在,覆蓋了從最基礎的零部件到高端技術的廣闊領域。
事情要從2025年7月初說起。當時,一位印度陸軍高級軍官在公開場合強調,排除中國影響是關乎印度國防安全的“頭等要務”。
但令人意外的是,僅僅幾天后,軍方的口風似乎就有所松動,措辭從強硬的“全面清除”變成了較為緩和的“梳理供應鏈依賴關系”、“評估成本及可行性”。
這種微妙的變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初步的調查結果令他們感到震驚,甚至有些手足無措。
無人機領域的問題最為突出。
實際上,印度早在2023年就已經發布過禁令,明確要求軍用無人機制造商不得使用中國零部件。
然而到了2025年初,當印度軍方滿懷期待地去驗收新訂購的400架用于后勤運輸的無人機時,技術人員卻發現,超過70%的內部零件仍然清晰地印著“中國制造”的標識。
軍方對此大為惱火,當場取消了這批訂單。
為什么禁了又禁卻依然存在?
一位印度本土無人機企業的老板私下向媒體吐露了實情:在整個全球無人機的供應鏈中,從核心的鋰電池、控制芯片,到外殼用到的復合材料,中國供應商占據了70%以上的份額。
即使他們想方設法從其他國家采購,比如波蘭或土耳其,最終追溯上去,源頭往往還是中國廠家。
更讓印度企業感到無力的是,如果強行要求使用其他國家或他們自己生產的不那么可靠和昂貴的替代品,整機制造成本會飆升40%以上,而且整個項目的交付時間很可能需要再往后推遲一兩年,這對于急需補充裝備的軍隊是無法接受的。
比無人機更讓印度國防部門頭疼的是稀土材料問題。
稀土元素在現代武器裝備中的地位至關重要,它們是精確制導導彈、高性能雷達、尖端軍用電子設備、甚至潛艇消音涂層等不可或缺的材料。
諷刺的是,印度擁有全球第三大的稀土礦石儲量(估算約960萬噸),卻嚴重缺乏將礦石轉化為高純度、高價值稀土氧化物的技術能力。
2024年,全球稀土氧化物產量約為39萬噸,印度僅能貢獻微乎其微的2900噸左右,占比不到全球總產量的1%,且集中在價值較低的輕稀土品種上。
更為關鍵的是,印度幾乎不具備對制造高性能永磁體至關重要的重稀土(如鏑、鋱等)的分離、提純和冶煉能力。
其最普遍的窘境是:將本國開采的稀土原礦以較低的價格出口到中國,然后再花高價從中國或者其他中間商手中買回加工好的、可以直接使用的稀土產品。
今年4月,當中國對稀土出口采取了更嚴格的管理措施后,印度的反應可謂巨大。
其國內的幾家大型軍工廠以及生產軍用車輛的汽車制造商立即陷入慌亂和緊張。
他們的一部分生產線,特別是那些需要高性能稀土永磁電機和高端傳感器的設備生產線,已經亮起紅燈,面臨停產的風險。
高端半導體產業的挫折同樣反映出印度的結構性困境。
就在莫迪總理于今年5月信心滿滿地宣布“印度首款自主設計制造的芯片即將量產”后不久,全球最大的芯片代工廠臺積電正式拒絕了在印度設立芯片生產廠的邀請;
緊接著,印度IT巨頭卓豪公司(HCL)投資7億美元建設半導體封裝廠的計劃也因技術和資金問題宣告破產;
而年初由阿達尼集團與以色列塔爾半導體公司高調簽約的價值百億美元的晶圓廠合作項目,也在最近突然被擱置。
這一系列挫折無情地撕破了“印度半導體崛起”的面紗,暴露了其在真正高端制造領域的困境。
即使是印度工業巨頭塔塔集團主導的半導體項目,其聲稱使用的所謂“自主”28納米芯片制造工藝,比起國際主流已進入3納米甚至更先進制程的現實,已經落后了整整兩代。
更關鍵的是,該工廠項目所有的核心制造設備,從精密光刻機到蝕刻設備,都將完全依賴從荷蘭ASML、美國應用材料公司等國外供應商進口。真正的技術自主無從談起。
出現這一系列情況的根本性的障礙在于印度政策的不連續性和信譽問題。
莫迪政府早在2017年就雄心勃勃地推出了“印度制造”國家戰略,承諾投入高達230億美元扶持本土制造業升級。
然而到了2024年底,多個機構的審計報告顯示,實際撥付到位、落實到企業和項目的扶持資金還不到承諾總額的8%。
莫迪計劃修建覆蓋全印的12個大型工業走廊,承諾完善基礎設施以吸引制造業投資,但到目前為止只草草完成了其中的3個。
對外資企業,印度政策的反復無常和不透明讓他們吃盡了苦頭:小米公司累計被凍結資產高達555億盧比;上海電氣在印度建設的多個電力項目完成后被長期拖欠工程尾款,總額達13億美元。
這種不穩定的營商環境嚴重打擊了國際投資者的信心。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企業對赴印投資項目的通過審查率僅為12%,遠低于歐美企業在印投資的審查通過率。
特別耐人尋味的是,就在印度軍方大張旗鼓地排查所有中國零件、誓言推動國防“自力更生”的同時,據外交消息人士透露,印度外交部秘書唐勇勝卻在6月悄悄與中國外交部副部長舉行了非公開會談。
在這次會談中,印方主動提出了在稀土提取、精煉技術方面與中國進行合作的試探性請求。
同樣耐人尋味的行動發生在前一周,數家印度知名車企正緊急組織一個包機代表團,預定于本月飛往中國上海和深圳,目的是就穩定采購關鍵汽車零部件和稀土磁材原料等問題與中方企業進行緊急磋商。
這種“嘴上強硬,身體誠實”的巨大矛盾姿態,生動地映射了一個嚴酷的現實:中國制造已經深入印度的方方面面。
至于印度號稱排除中國,它更像是一場脫離現實基礎、服務于政治表態的表演。
畢竟,連美國這樣技術實力雄厚的超級大國,耗費十年時間、投入數千億美元,都未能真正擺脫關鍵領域對中國供應鏈的深度依賴。
印度寄望于通過一紙禁令就實現所謂的科技獨立,無疑是過于簡單化的奢望。
產業鏈的深度整合與科技的持續領先,遠非行政命令可以一刀切斷。
——THE END——
參考資料:觀察者網——印度制造業受挫,分析人士:如果不成為中國供應鏈的一部分,就沒法做任何事
環球時報——美媒:中國供應對印度制造業抱負仍至關重要
環球時報——印軍全面排查中國零部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