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國鋒
秋日的古貝春運河糧倉邊,千里平疇如巨幅紅綢鋪展。總經理張洪昌俯身捻起一穗濟粱4號高粱,籽粒飽滿如赤珠。“生態原糧貴是貴點,但出酒好啊!”身旁的糧倉負責人張漢強笑著應和。陽光掠過沉甸甸的穗頭,映亮張洪昌眼底的笑意——這抹深紅里,藏著白酒品質躍升的基因密碼。
糧安酒脈:濟粱4號破土記
2021年秋收時節,山東省農科院專家團隊踏入古貝春五萬畝基地。當實地對比濟粱3號、4號與其他品種時,數據帶來震撼:濟粱4號以卓越的抗倒伏性、抗病蟲害能力,尤其飽滿碩大的穗頭脫穎而出。桿壯穗沉,這片土地首次見證科技賦能的豐收圖景。
這份驚艷絕非偶然。早在2012年,古貝春便攜手山東省農科院張華文研究員團隊,開啟釀酒專用糧的漫漫求索。從實驗室的良種篩選到田間的播種管理,科研人員十年如一日扎根黃土。2020年,濟粱3號、4號正式落地古貝春基地試種,每一步生長都凝結著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心血。
張洪昌總經理在糧庫檢查高粱儲備情況
艱辛耕耘終獲醇香回報。權威檢測揭示濟粱4號核心優勢:淀粉含量高達74.33%。當它進入發酵環節,更交出驚人答卷——綜合出酒率達42.2%,顯著超越普通高粱2個百分點。這不僅意味著更高效的淀粉轉化,更指向從田間到車間的全鏈條品質革命。
科研與產業的火花持續迸發。2024年11月,古貝春與山東省農科院再度簽署戰略協議,共建“高粱試驗示范基地”。依托農科院頂尖育種平臺,雙方將以良種優選為核心,持續優化釀酒專用原糧體系。“品質是品牌基石,”董事長徐秀菊在簽約儀式上強調,“我們從源頭構筑全鏈條質量長城。”
糧倉外,運河的水千年流淌,默默滋養著兩岸沃土;糧倉內,濟粱4號靜待入窖轉化。這飽含科技基因的深紅籽粒,正承載著“糧安酒脈”的使命,沿著“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惠農鏈條,釀成杯中醇香,也釀出萬畝田疇的豐收希望。
曲定酒魂:微生物的千年對話
6月的古貝春曲房,制曲師傅錢勝昌將耳廓輕貼曲坯。60℃的灼熱撲打在他的臉頰,曲塊深處傳出細密的“沙沙”聲。“聽見沒?這是米曲霉在啃噬淀粉。”而在他不遠處的制曲車間里,傳送帶正將潤好的麥粒送入粉碎機,粉碎好的麩粉經加水壓制成型,形成北方特有的“包包曲”。傳統經驗與機械設備在此刻交響,奏響北派濃香的靈魂序曲。
古貝春糧庫的探針插入麥堆,電子屏跳出數據:容重752g/L,水分12.3%,雜質率0.02%。“這批冬小麥,是去年秋收的‘黃金適齡糧'。”質檢員手持《制曲操作手冊》解釋:陳化糧淀粉活性衰減,新糧酶系未穩,唯經歷完整四季輪回的小麥,其支鏈淀粉與谷蛋白才達至臻平衡。
機械化制曲操作
曲為酒骨,糧為曲基。古貝春嚴選各項指標超國標的冬小麥,經除雜、潤料、粉碎三重蛻變,奠定微生物繁衍基床。通過加水成型,構筑起中心凸起的“包包”結構,成為菌群梯度生長圣殿。五載試驗印證:水分偏差超0.5%,曲坯裂損率驟升18倍;壓力不均則致“硬邊軟心”,雜菌滋生風險倍增。
曲房無線測溫物聯網記錄儀,刻錄著微生物征戰的史詩:糖化—繁殖---升溫—存儲。有經驗的曲房管理員都知道:“新曲聲脆如磬,陳曲聲沉似鐘。”曲房深處區塊傳出的“沙沙”聲,正是千年微生物的對話。“淘汰雜菌,方顯真醇。”出庫時,它們將有一部分被淘汰,涅槃重生的曲塊再次開啟新一輪的釀酒傳奇。
窖泥鍛造:北派濃香的微生物密碼
結合川酒窖泥和北方窖泥的特點,古貝春研制出了原生菌種和馴化菌種互相輔助,以梭狀芽孢桿菌為主的人工窖泥培養技術,在公司推行后,使古貝春酒的質量穩步提升。
在中國釀酒界,關于窖泥的研究一直存在著南北差異的學術爭論。北方窖泥以白酒泰斗周恒剛老先生的研究為代表,其特點是成熟快、見效快,但同時也存在衰退快的缺陷;而南方則以五糧液為代表的野生菌種分離擴大法培養的窖泥為主,這類窖泥雖然效果持久,卻需要長達三年的成熟期,見效緩慢。這兩種傳統窖泥培養方式各有利弊,長期以來制約著白酒行業的技術發展。
古貝春窖泥研究團隊在深入分析南北窖泥特點的基礎上,創造性地提出了“野生菌種與馴化菌種相結合”的全新思路。科研團隊歷時五年,通過高通量篩選技術,最終選育出性能優良的功能菌株。這些菌株既保留了野生菌種的穩定性,又兼具馴化菌種的活性,在特定培養條件下能夠快速形成穩定的微生物群落。
制作好的窖泥被分層放入窖池中,形象地稱為“下泥蛋”
通過優化培養基配方和控制培養參數,科研團隊成功實現了功能菌群的高效增殖。與傳統方法相比,這種新型培養工藝不僅將窖泥成熟期縮短至28天,更使窖泥的使用壽命延長了3-5年,真正做到了“當年制作,當年見效”。
這項創新技術的突破性意義不僅在于時間的大幅縮短,更在于其穩定性和可重復性。古貝春的人工老窖泥在理化指標和微生物群落結構上,與自然老熟窖泥的相似度達到92%以上。經實際生產驗證,使用這種窖泥釀造的白酒,其風味物質種類增加了18種,主體香味成分含量提高了23%,酒體更加醇厚豐滿。
近日,經權威機構認證,老廠保存的清代康熙年間窖泥被確認具有極高的微生物科研價值。作為企業發祥地的“母池”,這批珍貴窖泥與新廠窖池群存在深厚的菌群傳承關系,證實新廠窖池完整繼承了老廠延續三百余年的獨特微生物生態系統。
專家表示,此類古窖泥中的活性菌群是釀造工藝的核心載體,其跨世紀延續為“老窖出新香”提供了科學依據。企業負責人指出,新廠窖池通過嚴格復刻母池環境,實現了菌群移植與工藝活態傳承,這一發現不僅印證了企業的歷史底蘊,更為傳統釀造技藝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生物基礎。
如今,古貝春的這項技術已在行業內引起廣泛關注。中國酒業協會專家評審組認為,這項技術“開創了人工窖泥培養的新紀元”,為白酒行業的提質增效提供了新的技術路徑。在傳統工藝與現代科技的交融中,古貝春正以創新之力,續寫著中國白酒的新篇章。
南北融合:五糧液工藝在魯西北的創造性轉化
當五糧液的釀造工藝跨越秦嶺淮河,來到干燥多風的魯西北平原,這場釀酒技術的遷徙遠非簡單的復制粘貼。古貝春的技術團隊面對的最大挑戰,是讓這套誕生于四川濕潤氣候的釀造體系,在四季溫差大、空氣干燥的北方土地上煥發生命力。以董福新為代表的技術帶頭人沒有固步自封,而是以科學態度對傳統工藝進行了十四項關鍵性革新,創造性地實現了南酒北釀的技術突破。
發酵期的調整首當其沖。五糧液原工藝設定的70天發酵期在南方濕潤環境中恰到好處,但北方的干燥氣候使微生物活性降低。為此古貝春創新團隊將這一時間延長至90天,這一看似簡單的數字變化背后,是對微生物生長規律的深刻把握。延長的時間為酒坯子提供了充分的發酵周期,彌補了北方氣候對微生物活動的不利影響,使淀粉轉化為酒精的過程更為徹底,奠定了酒體豐滿的基礎。
公司新上蒸糠設施,配套智能化生產
水分控制技術的革新尤為精妙。針對北方多風干燥的特點,團隊發明了“分層階梯水分法”——窖池內上、中、下三層酒坯子的水分含量各不相同。這種精細調控既避免了南方工藝在北方應用時可能出現的上層過干、下層過濕問題,又通過適度壓縮整體水分含量,意外地提升了五糧的香甜風味。這種創新不是對傳統的背離,而是在深刻理解五糧液工藝精髓后,對其進行的本土化改良。
“雙輪發酵”與“黃水酯化串蒸”兩項獨創工藝,更是體現了古貝春技術團隊的智慧。雙輪發酵通過兩次發酵過程,在北方氣候條件下最大限度地提取原料風味物質;黃水酯化串蒸則巧妙利用發酵副產品,通過酯化反應增強酒體香氣。這些創新不是突發奇想,而是建立在對五糧液傳統工藝的透徹理解和北方氣候特點的準確把握之上的科學創造。
從70天到90天的發酵期調整,從統一水分到分層階梯水分控制,每一項革新都體現了古貝春人“因地制宜”的智慧。這種創新不是對五糧液工藝的否定,而是在新環境中對其生命力的延續和拓展。當南方的釀酒智慧與北方的氣候特點相遇,古貝春的技術團隊用科學態度完成了中國傳統釀酒技藝的一次創造性轉化,為白酒行業的技藝傳承與創新發展提供了寶貴范例。
時光的修辭學:陶壇與不銹鋼罐共譜陳釀新篇
在古貝春酒業的最北端,一座高達5層、總面積達7000平方米的現代化儲酒巨庫拔地而起,猶如一座垂直的酒體進化實驗室。這座集科技與匠心于一體的立體酒庫,正悄然重塑白酒陳化的藝術。
步入酒庫,分層儲酒的智慧布局躍然眼前:二、三層整齊排列著銀光流轉的不銹鋼罐群,承載著企業規模化生產的堅實根基;而其他樓層則陳列著傳承千年的陶壇方陣,尤其是深入地下四米的地下一層——這里堪稱酒庫的“窖藏之心”。800只陶壇靜臥于恒溫恒濕的天然環境中,每壇可容納一噸原酒。土壤的隔絕使這里四季溫潤如春,濕度恒定,為陶壇獨特的“微氧呼吸”和微量元素催化作用提供了完美舞臺。酒液在壇中經歷著緩慢而精妙的分子締合與酯化反應,褪去新酒的鋒芒,沉淀出醇厚飽滿、層次豐盈的經典風味,這正是頂級白酒不可復制的靈魂所在。
古貝春萬噸儲酒罐區
而與它隔路相望的萬噸現代化不銹鋼罐區,則以高效與穩定詮釋著另一重儲酒哲學。密封的金屬壁壘近乎零揮發,先進的溫控系統確保酒體處于最佳反應狀態。盡管老熟速度稍緩,其潔凈性與安全性卻為基酒的品質穩定提供了強大保障。
“陶壇是風味的雕刻師,不銹鋼是品質的守護者。”古貝春技術總監如此詮釋雙軌儲酒之道。地下陶壇區孕育著未來高端產品的靈魂,而不銹鋼罐區則為市場供應注入穩定血液。這種分層而治、傳統與現代交融的儲酒模式,既是對釀造本真的敬畏,亦是對規模生產的科學回應。
令人振奮的是,古貝春創新發明的“白酒三步循環貯存及BQCY技術”,確定了室外陳放暴曬、洞內恒溫恒濕貯存、庫區倒罐勾兌且定期定量曝氣充氧三步循環工藝,加速了白酒的老熟,提高了產品的質量。該技術應用后,每年可多生產高品質的白酒980噸,在節約糧食、煤、貯存容器、廠房等資源的優化配置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當機械臂搬運陶壇的瞬間與不銹鋼罐區閃爍的數據流同框,這座立體酒庫已成為中國白酒現代化進程的縮影。它證明:在科技與傳承的平衡點上,效率與風味并非取舍,而是可以共生的兩極。古貝春以萬噸儲能為紙,以陶壇與鋼罐為筆,正在書寫中國白酒品質升級的新范式——未來之醇,已在此靜靜沉淀。
品質的辯證法
古貝春榮譽廳里,三組證書構成品質進化論:
1984年輕工部銅杯獎、2005年全國評酒會38度古貝春奪冠、2024年度中國國際酒業博覽會“青酌獎” 。
“所有榮譽的起點,都在農人掌心的溫度里。”董事長徐秀菊站在古貝春糧倉前,道出古貝春的品質哲學:“糧為骨,撐起風味的架構;曲為魂,賦予酒體以神韻;窖為脈,延續生命的活性;而時間,是最終的釀造大師。”
此刻,灌溉系統正在將運河水脈引入萬畝良田,黃河故道的風掠過濟粱4號高粱田,千萬穗紅浪涌向天際線,恰似七十年前那七人釀酒小組點燃的星火,已成燎原之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