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孟廣鑫
當六千年前的那只小口尖底甕埋入杏花村的泥土深處,一種名為“清香”的味覺基因便在華夏版圖上悄然扎根。
這些古樸陶甕作為華夏先民釀酒智慧的物質載體,于汾河谷地深處靜靜訴說,農(nóng)耕文明第一次收獲的余糧,已然在匠心醞釀中化作“人工谷物酒”的原始甘醴。
黃河水的濤聲,呂梁山的風骨,在汾河谷地孕育著一場與時間的約定。6000年的汾酒,便在這片厚重的土壤里抽芽、拔節(jié)。
這片山河,也是汾酒最深的底色。
山河基因庫:清醴天成的自然密碼
杏花村的秘密不只是時間,更是空間的禮贊。
翻開汾州的地形地貌,最大特點是“脊梁撐腰”,大山環(huán)繞,山水交匯,河湖密布。這里自古水多泉涌,汾河、文峪河、孝河、板谷水等縱橫交錯。
表里山河,既是好酒釀造的物理屏障,也是大自然的基因庫。
呂梁山懷抱中的巖溶水穿過石灰?guī)r層,被天然過濾吸附雜質,留下富含礦物質的純凈水源;黃土高原日照強烈、溫差顯著,孕育的高粱籽粒飽滿堅韌,淀粉結構獨特;曲室中的黃金生態(tài)位被大自然奇妙排布:天然高海拔促成大麥豌豆制成酒曲微生物種群豐饒復雜,成為一瓶好酒的“營養(yǎng)庫”。
半個多世紀前,方心芳院士在汾酒調研并提煉出了釀造“七大秘訣”,其中之一便是“水必得其甘”。
這也是地理生態(tài)賦予汾酒的天然恩賜:純凈水源是釀酒微生物理想的棲息地,豐饒作物則為發(fā)酵提供豐饒的物質基礎。
天地于此達成了精妙協(xié)同——巖溶水、基地糧、高海拔曲,它們是汾酒匠師眼中是“三大基因工程”,也是地理脈絡的延伸,每一滴酒體的清冽純凈,都來自三晉大地山、水、糧的嚴苛篩選與自然鍛造。
這是山河的饋贈,也是釀造者無法復制的天賦異稟。當一切因素在此地共舞,便終成一杯佳釀,終成一方水土的極致表達。
技藝教科書:從清凈通向清香天下
“缸必得其潔,火必得其緩”,方心芳的汾酒七秘訣中的另外兩大秘訣,直指這門手藝的靈魂——對“清、凈”近乎信仰的恪守。
汾酒的“清”,從來不是自然恩賜的躺贏,而是每代匠人以圣潔般的虔誠與科學化思維層層構筑的結果。
地缸發(fā)酵是汾酒工藝的鮮明旗幟,地缸深埋大地,如同將釀造場域置于封閉的無菌秘境。
花椒水反復沖洗地缸以杜絕雜菌污染,僅是清潔的基本功;每年“飲缸”的儀式則是匠人對潔凈的極致苛求——深挖缸周土層,以新土麥糠泥封缸口,這是關乎微生物生長環(huán)境的鄭重契約。
正是這份與泥土的古老對話,使千年古法發(fā)酵在科學顯微鏡下依然邏輯自洽:地缸精妙的“導溫導氧”效能,保障了菌群生態(tài)純粹且富有活力。
這份對“清凈”的執(zhí)著,已內化為汾酒工藝體系的至高律法。從磨碎、潤糝、蒸糝到入缸發(fā)酵、蒸餾、貯陳——“六藝基本法”環(huán)環(huán)相扣。操作規(guī)則被精煉升華為“料必得其準,工必得其細,管必得其嚴”的三大鐵律,每一步都是對清凈純粹的身體力行。
這古老又科學的工藝智慧從未封存于杏花村一隅,一部《汾酒通志》,一條明清時期輻射全國的“汾酒技術傳播路線圖”,清晰印證了這部“教科書”的傳播版圖。
當晉商駝隊穿越草原荒漠,也將地缸隔離發(fā)酵的清凈理念、高粱蒸糧的糖化奧秘傳遍神州。“清香”由此生發(fā)萬千流派,成為中國白酒共同享有的技藝遺產(chǎn)。
此間,汾酒是真正的燈塔與活水源頭。
科學里程碑:以理性刻度丈量千古清香
汾酒之“清”,既是先民經(jīng)驗的凝練,更是現(xiàn)代科學之光照徹下的精準密碼。
1964年,“汾酒試點”如同一次劃時代的科學解碼之旅,照亮了中國白酒通向未來的夜空。
那一次,秦含章先生率五十六位科學精英深入杏花村,他們對自然發(fā)酵的微觀世界展開了一場史無前例的科學剖析:分離酵母、剖析微生物群、解析物質構成。
▲汾酒64試點歷史資料
當實驗數(shù)據(jù)一次次叩擊傳統(tǒng)認知,“試點”最終揭示了汾酒千年清香的化學密碼:汾酒主體呈香物質并非單一成分,而是以“乙酸乙酯”為核心的復雜復合香。
這不僅是科學對傳統(tǒng)釀造經(jīng)驗的莊嚴認證,更如星辰般指明了清香型白酒的未來航向。這些結晶于千萬字研究報告中的智慧,奠定了后來清香型白酒國標的科學脊梁。
正是此次試點構建起中國白酒第一套系統(tǒng)性的檢測分析方法體系,工藝控制準則由此具象化為諸如“準、勻、細、凈”“前緩、中挺、后緩落”等操作性規(guī)程,科學成為工藝傳承的核心穩(wěn)定器。
▲1975年華羅庚(左一)在汾酒廠推廣優(yōu)選法
十年之后,數(shù)學家華羅庚走進汾酒車間。他用“統(tǒng)籌學”與“優(yōu)選法”精確測量每一味本草在竹葉青酒液中的溶解邊界。藥材浸泡工藝的溫度曲線、時長閾值都在數(shù)學模型中清晰呈現(xiàn),竹葉青優(yōu)質率奇跡般提升二十個百分點。這是數(shù)學對釀造古老時間的優(yōu)雅賦能。
在一代又一代的潛心鉆研下,科學的刻度為千年清香描繪下當代形狀。今天的汾酒釀造,從土壤里長出堅實的現(xiàn)代化根基,亦如一部活著的釀酒科學手冊。
當杜牧的“牧童遙指”讓杏花村成為千年文化意象的今天,汾酒呈現(xiàn)的不僅是一種酒體風格。它以土地的骨骼、山水的血脈、技藝的靈魂以及科學的理性,凝練成無可替代的中國白酒品質圭臬。
那些埋藏在地底數(shù)千年的小口尖底甕,青銅器上斑駁的酒痕綠銹,商道駝隊風霜中的酒囊,實驗室圖譜中精密描繪的微生物疆域……所有這一切構建出的并非一個普通酒廠的簡史,而是一部可品可飲的華夏物質精神雙重史詩。
仰韶陶甕的第一縷清香已然化作穿透六千年的純凈力量。汾酒的底色在表里山河間愈發(fā)明晰:汾酒的精神底色,既有黃河之水奔涌的豪氣,亦有表里山河那沉穩(wěn)如大地的厚重。每一滴酒,無不浸染著黃土的品格與歷史的深沉智慧。
山河為卷,清醴為墨。汾酒的故事,在時間深處與空間高處無聲鋪展。
它是一方山河凝結成的文化符號,更是華夏民族綿延不斷的醇香記憶。杯中清澈映照山河厚土,舌尖沉厚濃縮千年清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