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鋰電池行業“老二”億緯鋰能也要赴港上市了!
在寧德時代完成港股上市僅一個多月后,中國鋰電池行業“老二”惠州億緯鋰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億緯鋰能”)(300014.SZ)緊隨其后,于6月30日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沖刺“A+H”雙平臺上市。若成功上市,這家市值920億元的鋰電池巨頭將成為繼寧德時代之后第二家“A+H”鋰電企業。
作為鋰電行業的“老二”,億緯鋰能在行業價格戰白熱化與負債高企的背景下,試圖借力國際資本實現全球突圍,其戰略抉擇折射出中國鋰電產業從規模擴張到全球化較量的新階段。
1、從電表電池到全球鋰電巨頭的三級跳
億緯鋰能的創始人劉金成博士的職業生涯幾乎是中國電池產業的縮影:1985年畢業于電子科技大學化學系,在長江電源廠歷練15年,2000年進入惠州德賽能源科技。憑借對電池技術的深刻理解,他僅用一年升任副總,為全國17家手機公司中的12家供應首款國產電池。但意識到手機電池“技術含量低”的局限,2001年他毅然創立億緯鋰能前身——惠州晉達電子,開啟了自主創業之路。
2000年,創始人劉金成博士抓住“小靈通”風口,銷售2000多萬塊手機電池完成原始積累。2003年,當國產鋰電池因漏液問題被電網系統拒之門外時,劉金成采取“曲線救國”策略,先以技術和成本優勢打開海外市場,再反攻國內,最終拿下全國電網改造3億多塊電池訂單,奠定行業地位。
2009年作為創業板首批企業登陸A股。登陸創業板后,億緯鋰能布局電子煙、可穿戴設備等細分領域。尤其通過投資思摩爾國際(持股超30%),在電子煙賽道占據先機,該公司市值一度超過億緯鋰能本體。
2014年成為關鍵分水嶺。劉金成購入特斯拉汽車(具體車型未公開)后,敏銳判斷新能源汽車將重塑產業格局,首次在財報中明確布局動力電池、儲能電池領域。盡管錯失第一波紅利,但億緯鋰能選擇全覆蓋技術路線:三元與磷酸鐵鋰并行,方形、軟包、圓柱電池同步研發,避免押注單一技術路線的風險。“當產業未成熟時,我不愿賭技術路線”,劉金成曾如此解釋其策略。
2、價格戰下的增長焦慮與業務重構
招股書顯示,2022-2024年,億緯鋰能營收分別為363.04億、487.84億和486.15億元,2024年同比微降0.35%,終結了連續多年的高增長。而億緯鋰能凈利潤更明顯承壓:2024年凈利潤42.21億元,同比下滑6.6%,經調整凈利潤降幅達16.72%。
此外,億緯鋰能毛利率雖保持增長(2024年84.65億元,同比增4.3%),但動力與儲能電池毛利率均僅約14%,折射行業價格戰的殘酷。
而億緯鋰能的業務結構也發生了改變,其中動力電池方面,2024年收入191.67億,占比39.4%,受到原材料降價與競爭加劇影響,收入同比下降20%,出貨量30.29GWh僅增7.87%,均價跌至0.6元/Wh。
而億緯鋰能的儲能電池方面,2024年收入190.27億,占比39.1%,對于億緯鋰能來說,儲能電池已經成為業務新增長線,出貨量50.4GWh同比暴漲91.6%,但均價降至0.4元/Wh,毛利率14.72%。2025年Q1繼續高增長,出貨12.7GWh增80.5%。
億緯鋰能的消費電池方面,2024年收入103.22億,占比21.2%。億緯鋰能憑借技術積累維持27.58%的高毛利率,成為利潤穩定器。
到了2025年第一季度,億緯鋰能的營收達到了127.96億元,同比增長37.34%,凈利潤增3.32%至11.01億元。儲能與動力電池出貨分別增長80.5%和57.6%,顯示產能消化與市場拓展初顯成效。
但在營收增長的背后,則是億緯鋰能債務警報的拉響。億緯鋰能總負債從2020年穩步增長,至2025年一季度達672.49億元,較2024年末激增12.28%,資產負債率攀升至62%的高位。
而億緯鋰能的現金流壓力也劇增。2024年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44.34億元,同比驟降48.9%,應收賬款周轉天數從2022年71天延長至95天,回款效率明顯惡化。
為了拿到更多的資金,億緯鋰能近6年通過4次定增與可轉債募資約190億元,但當前股價已跌破2020年(51.61元)和2022年(62.95元)增發價。2024年深交所曾質疑其“是否存在過度融資”。
3、紅海競爭下的生存法則
在動力電池領域,寧德時代與比亞迪合計市占超70%,億緯鋰能全球排名第九,在2024年份額僅2.3%。值得注意的是,2024年鋰電池領域的價格戰,導致全年全球鋰電池組均價降至115美元/kWh,跌幅達20%,創2017年來最大跌幅。
此次,億緯鋰能港股IPO,募資直指兩大海外項目,分別為匈牙利基地(投資99.71億)和馬來西亞三期(86.54億),但億緯鋰能2025年Q1賬面現金僅有134.35億元,但兩項目資金缺口超180億,港股融資成為關鍵補給線。
億緯鋰能計劃通過港股融資支撐海外產能建設,以本地化供應規避貿易壁壘;同時押注大圓柱電池(已獲寶馬483GWh意向訂單)和全固態電池(2028年量產)實現技術突圍。然而,多年來億緯鋰能的“廣撒網”模式導致資源分散,動力電池方面并沒有突破雙巨頭下的格局,在儲能電池方面更是面臨寧德時代和光伏企業的跨界擠壓。所以,億緯鋰能選擇出海突圍能成功嗎?
億緯鋰能的崛起是中國鋰電產業狂飆的縮影。選擇赴港上市,既是全球化野心的資本宣言,更是紅海競爭中的求生之戰。但在寧德時代陰影下,億緯鋰能的“虎口奪食”之戰,剛剛進入深水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