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晚,來自德國的斯利克斯(SLIXS)人聲樂團六位成員站到上海夏季音樂節(MISA)舞臺上。沒有樂器,沒有伴奏,只有六個人的聲音交織在一起時,卻如同一支樂團模擬出豐富的聲音:有管風琴般的恢宏,有弦樂般的細膩,還有打擊樂般的多變節奏。演出前接受采訪時,樂團成員們說,斯利克斯不是一個傳統的阿卡貝拉團體,而是一個聲音的實驗室。
今年MISA以“寫給未來”為主題,探討人與自然、社會和諧共生的時代命題。樂隊成員說:“阿卡貝拉本就是最環保的音樂形式!不需要任何樂器,僅憑六個人的聲音就能創造出一個完整的音樂世界,這或許就是最純粹的‘綠色音樂’?!?/p>
音樂會現場
為巴赫經典植入爵士切分與電子脈沖
當晚演出的重頭戲《哥德堡變奏曲》選段,經男高音米夏埃爾·艾曼的精心改編,呈現出令人耳目一新的面貌。艾曼從這部經典作品中提取出七個變異片段,包括第七變奏的爵士切分、第一變奏的電子脈沖感、第十八變奏的暗黑吟誦等,就像在巴洛克建筑中植入了現代元素。
米夏埃爾·艾曼說:“我們兩個人唱鋼琴左手彈奏的音符,兩個人唱鋼琴右手彈奏的音符,剩下兩個人,再在這一基礎上增添更豐富的細節。我們在改編時,盡量保持對原作的忠誠?!边@些原本沒有歌詞的器樂作品,經過改編和人聲的重新演繹,獲得全新的生命力。
斯利克斯(SLIXS)人聲樂團
這種忠誠不是簡單的復制,而是基于理解的創新。在演繹《A小調協奏曲》的快板樂章時,托馬斯·皮翁特克的“人聲打擊樂”以極高頻率制造出節奏風暴,而四位男聲的疊置則構建出虛擬管弦樂的聲響空間。當厄爾·哈根《哈萊姆夜曲》的薩克斯聲部被替換為喉音哼鳴時,觀眾才恍然大悟:原來人聲的物理極限不過是想象力的起跑線。
樂團中的六個人,各個身懷絕技,男中音康拉德會唱呼麥。“起初是在一個涵蓋各種演唱風格的工作坊接觸到這種唱法,當時被深深吸引,但完全不知道發聲的竅門。后來因為嗓子不適,在清嗓子的過程中,竟意外找到了入門的方法。”不過,康拉德也坦言,這種唱法很有挑戰性,對聲帶的要求很高,需要特別注意保護嗓子。
斯利克斯(SLIXS)人聲樂團
展現人聲能夠達到的豐富色彩
在捷豹上海交響音樂廳演繹阿卡貝拉,對任何團體來說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一位樂團成員說:“通常,我們的演奏不用擴音,但到了音樂廳里,我們需要借助科學的音響系統幫助每一個觀眾獲得更好的享受。保持聲音的清晰,防止干擾,是一個難題?!?/p>
為此,他們帶來了樂團的“第七位成員”——音響師馬里奧?!八浅A私馕覀兊穆曇?,知道每個人需要什么樣的效果。這種默契的配合,讓我們的聲音在大音樂廳里依然能保持清晰和層次感。雖然使用了麥克風,但也盡力保持人聲的本真性?!?/p>
斯利克斯(SLIXS)人聲樂團
斯利克斯人聲樂團上一次來中國演出是15年前,這次再來,他們看到上海“令人驚嘆的變化”?!半m然行程緊張,我們還是抽空感受了上海的城市脈搏。上海非常美,充滿活力,街上的人都很時髦!”樂團還特意為中國觀眾準備了一首《茉莉花》?!拔覀冇媚7麓笞匀坏穆曇魜黹_始這首歌,把它融入自然的聲音景觀中。”
斯利克斯人聲樂團用他們獨特的方式證明:最古老的樂器——人聲,依然能在當代音樂世界中煥發新的光彩。正如他們在采訪中所說:“我們努力展示人聲能夠達到的豐富色彩,希望能讓觀眾感受到音樂帶來的快樂。”
原標題:《六個人,零樂器,這支德國天團用人聲重構巴赫《哥德堡變奏曲》》
欄目主編:施晨露 圖片來源:董天曄 攝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吳桐 馬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