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手腕突然鼓了個包,一碰就疼得要命,連端杯子都費勁!”32歲的程序員李陽(化名)捂著右手腕沖進醫院骨科診室。他怎么也沒想到,連續加班一周后,這個從“黃豆大小”迅速長到“鴿子蛋”的腫塊,竟讓他連敲鍵盤都成了煎熬。
李陽的遭遇并非個例。醫生檢查發現,他的鼓包實為腱鞘囊腫——因長期過度使用鼠標導致腱鞘內滑液增多,形成囊性腫物。但并非所有手腕鼓包都如此“溫和”,以下6種情況需高度警惕:
腱鞘炎
頻繁打字、擰毛巾等動作導致腱鞘反復摩擦,引發炎癥性腫脹。患者常感覺手腕像“卡了根刺”,活動時“咔咔”作響,嚴重時甚至無法握拳。中南大學湘雅醫院骨科主任醫師張亞平指出:“門診中,30%的腱鞘炎患者因延誤治療,最終需接受腱鞘切開減壓術。”痛風性關節炎
尿酸結晶沉積在關節處,形成“痛風石”。這類鼓包通常伴隨皮膚發紅、灼熱感,尤其在海鮮+啤酒的“痛風套餐”后高發。曾有患者因忽視手腕鼓包,最終導致關節畸形,連筷子都拿不穩。骨折/骨裂
摔倒時本能用手撐地,可能引發橈骨遠端骨折。這類鼓包往往伴隨劇烈疼痛、畸形,若未及時固定,可能遺留永久性功能障礙。感染性病變
蚊蟲叮咬后抓撓破皮,或糖尿病患者的微小傷口,都可能引發蜂窩織炎。患者手腕會迅速紅腫、發熱,甚至出現全身寒戰、高熱。腫瘤性病變
雖然罕見,但骨軟骨瘤、骨囊腫等良性腫瘤,或骨肉瘤等惡性腫瘤,也可能表現為手腕鼓包。這類腫塊通常質地堅硬、生長迅速,需通過CT或MRI進一步排查。

面對手腕鼓包,許多人會陷入以下誤區:
誤區1:熱敷緩解一切
腱鞘囊腫急性期熱敷可能加重腫脹,而痛風性關節炎熱敷則會促進尿酸結晶溶解,反而加劇疼痛。正確做法是:48小時內冰敷,48小時后熱敷。誤區2:強行按壓“消包”
曾有患者用書本猛拍腱鞘囊腫,導致囊腫破裂引發感染。醫生強調:“非專業人員操作可能損傷神經、血管,甚至引發腱鞘狹窄。”誤區3:忽視伴隨癥狀
若鼓包伴隨手指麻木、無力,需警惕頸椎病或腕管綜合征;若伴隨發熱、寒戰,可能是感染性休克前兆。

立即制動
停止所有引發疼痛的動作,用彈性繃帶或護腕固定手腕,避免二次損傷。分級處理
- 輕度疼痛:口服布洛芬等非甾體抗炎藥,配合超聲波、沖擊波等物理治療。
- 中度疼痛:腱鞘炎可進行糖皮質激素封閉注射;痛風需服用別嘌醇降尿酸。
- 重度疼痛/快速增大:立即就醫,必要時行手術切除囊腫或修復骨折。
預防勝于治療
- 程序員、廚師等高危人群,每工作1小時做“手腕操”:握拳-張開-順時針旋轉手腕各10次。
- 糖尿病患者需嚴格控制血糖,避免微小傷口感染。
- 運動前充分熱身,佩戴護腕保護關節。

若出現以下癥狀,請立即撥打120或前往急診:
- 手腕鼓包呈暗紫色,伴隨劇烈搏動性疼痛(可能為動脈瘤破裂前兆)
- 突發高熱、意識模糊,手腕紅腫迅速蔓延至前臂(感染性休克風險)
- 鼓包處能摸到“跳動感”(警惕假性動脈瘤)
李陽在接受超聲波治療后,鼓包明顯縮小,疼痛緩解。他感慨:“原來小鼓包藏著大學問,以后再也不敢硬扛了!”醫生提醒:手腕是人體最靈活的關節之一,也是最容易受傷的部位。當它發出“疼痛警報”時,請務必停下忙碌的雙手,給健康一個“修復期”。畢竟,能敲出精彩代碼的手,更值得被溫柔以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