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沈子友(山東日照)
中岳嵩山一一名山之旅
嵩山,地處河南登封市,被稱為天地之中,萬山之祖。
八千年的文化沉淀,孕育了佛、道、儒三教薈萃,相融共生。因其“一天一地、一佛一道、一文一武”齊聚一山而聞名于世。
游嵩山,不只一山。在周圍風光旖旎的自然景觀中,還有星羅棋布的人文景觀。其中屬“中國之最”的就有六處:禪宗祖庭——少林寺;最大的塔林——少林寺塔林;最古老的磚塔——北魏嵩岳寺塔;最古老的闕——漢三闕;最高的柏樹——漢封將軍柏樹;最古老的觀星臺——告城元代觀星臺。
僅就嵩山而言,還由太室山和少室山組成。太室山厥勝在陽,綿亙橫闊,兀立尊嚴。正面仰望,如巨龍盤臥。古往今來,都把登峻極,覽天下,觀勝景,贊中原視為一天樂事。宋代范仲淹有名言:不來竣極游,何以小天下?
嵩山一游,首先從登太室山開始。
(2015)5月12日21點,乘火車至鄭州,轉乘汽車到登封,再乘市內公交車至山下(嵩陽書院)時,已是第二天9點半了。
下車時詢問一年齡比我稍小一點的行人,從何處登山?他說“我也去,跟我走即可”。此時太陽當空,天氣炎熱。幸虧路邊綠化較好,兩邊的樹已能遮蔭。沿階而上,流水潺潺,路上行人絡繹不絕。一路走一路聊,當他得知我要登頂時,頗為不解地說“上山頂要一天的時間,現在去怕天黑也下不來”。我問他上去過沒有,他說沒有,只是到山門就返回。我由此推斷,他及路上行人大都是休閑的,便向他告別,前行大約3里路,到達老母洞,這里才是正式的山門。
大門右側立一巨石,上書“中岳嵩山”。
大部分上山的人都到此結束了,而買票上山的人卻寥寥無幾。進門后前行不遠,遇到4男2女,是從開封來的。之后又遇到2男,是從信陽來的。之后便若即若離,相繼前行。
經觀音閣,過竣極宮,山路逐漸陡峭。路邊不時有“嵩陽運動地質遺跡”的標牌,循此觀察,確實發現被標識的山體石質與其他山脈不同,石紋多縐而扭曲,并呈褐紅色,因不諳此道再無心細察,而專注爬山。
與此相較,倒是很想路邊能出現一些摩崖石刻之類,但除在一面積較大的石壁上刻有“神岳.邵華澤題”,和邊上一字數較多的石刻外,還有一險要處刻有“定心石”,一處刻有“云城”之外,其它都沒有發現什么了。
過規模宏大的“中岳行宮”之后,山路更為陡險,直線上百級的陡峭險道過了好幾道,樓宇亭閣掩映在林蔭深處,時有所見。
直至登上一自西向東的最后一道陡階,前方才豁然開朗。這就是三皇口,由此往北直通竣極峰。
到三皇口,大家都松了一口氣,若即若離的的幾伙人陸續集中到了一起。除了上述那兩波,還有后面遇到的兩位外地女大學生。她們說上山時經人指點沒買門票,繞小路1個多小時才上來的。
大家在一起邊喝水吃東西邊討論下山的路線。我借過一青年的“嵩山全景圖”,發現下山的路有兩條:一條沿途風景眾多,還有瀑布、一線天等,但路途長;一條幾乎與上山的路并行,可直達法王寺,且路途較近。她們選擇了前者,我因主要目的是爬山,則選擇了后者。
休息過后,大家陸續上路繼續前行。因道路較為平坦,體力和心情都大為放松。經天神廟,過王媧殿(遺址),便來到了山頂一平坦場地,以為己到頂峰,但前面還有一絕壁,登上之后,發現一水泥標志,上書“竣極峰,1491.73米”。
登頂成功了!
下山的路,自峻極峰到天爺廟,都屬山頂部分,都是郁郁蔥蔥的松林,再往下便是高大茂密的柞樹林,彩蝶紛飛,蜜蜂嗡嗚,還有喜鵲、烏鴉和一些不知名的小鳥在路邊飛來飛去。此時雖烈日當空,但有濃蔭遮道,并不覺得太熱。
獨自行走在這鳥語花香的深山老林中,除在一岔路口看到一伙上山的人外,其他再也沒見到什么人。一個人獨享這般美景,實在太奢侈了,于是便在一棵大柞樹的根上坐了下來。與此同時,前面也飛來一只喜鵲,在路上跳來跳去。我喝了幾口水,在隨身帶的一塊饅頭吃了大部分,而給它留下了一小部分,便繼續下行。
從中部開始,下山的路越下越陡峭,上百級、數百級的臺階一段接一段。在這陡峭的山路上,反而碰到了幾波上山的人,都表現出了畏懼之意,這從他們反復向我探尋的口氣中便可看出來。
終于到山底了,時間是下午3點40分。
2015.5.12 游覽
2025.7.3整理于法國普羅旺斯
作者沈子友(心系遠山),山東日照人,1970年入伍,1984年軍轉工,中鐵十四局退休。
編輯:夏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