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探尋抗美援朝那段崢嶸歲月的真實印記,感受抗美援朝精神的傳承力量。7月4日,江西財經大學現代經濟管理學院商學院赴宜春市上高縣泗溪鎮基層服務踐行團的成員們有幸采訪到抗美援朝老兵胡迪光。
1949年,胡老毅然參軍,1952年奔赴朝鮮戰場。在朝鮮的四年間,作為機槍連戰士的胡老,前兩年直面槍林彈雨,經歷著“飛機追著打,敵人在下面炸”的殘酷。那時物資極度匱乏,戰士們連稀粥都難以飽腹。即便如此,志愿軍戰士們憑借鋼鐵意志,在48小時內強行軍34公里,用熱血為祖國拼出尊嚴。停戰之后,胡老仍堅守朝鮮兩年,始終保持高度警惕,嚴密關注局勢變化,守護著來之不易的和平果實。
回憶戰友時,胡老的聲音帶著歲月打磨后的厚重與激昂。上高縣曾經并肩的400多名戰友,戰后僅剩寥寥幾人,可他們奔赴戰場的決心從未動搖——“你不當兵,我不當兵,總要有人去”。質樸話語,道盡志愿軍的家國擔當。他們以生命詮釋:祖國需要時,有人甘愿把熱血融入山河,護家國周全。
采訪中,胡老講述的戰斗智慧也令人動容。志愿軍巧用戰術,以假消息誘敵,讓美軍空襲撲空,展現出英勇之外的謀略。讓學子們深刻感受到志愿軍將士在懸殊裝備差距下,憑借過人膽識與智慧,一次次化險為夷的英勇與果敢。
1956年,胡老歸國后,先是在火車站默默奉獻,退休后回到老家扎根土地,歸于平凡。這種不慕名利、投身建設的選擇,為抗美援朝精神添上了和平年代的注腳——英雄可以褪去光環,卻永遠不會放下奉獻的擔當。
胡老的故事,是鮮活愛國教科書。它讓學子們明白,歲月靜好背后,是先輩以命相搏;和平當下,更需傳承精神,將愛國融入日常,以擔當直面挑戰。(圖文|商學院)
一審:張妍
二審:江麗娟
三審:胡婷婷
稿源:張妍
圖源:張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