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衛視《身邊》
又有什么新鮮事兒?
鏡頭聚焦什剎海畔
這里有一座
會 “飛” 的家庭藝術館
在北京什剎海的南官房胡同里
藏著一間小有名氣的
風箏家庭藝術館
這里的主人是
非遺金氏風箏傳承人王赤峰
走進這間藝術館
不大的空間里
掛滿了各式各樣的風箏
最引人注目的
是里面一只展翅的雄鷹風箏
它是王師傅花了四個月時間
給孫女制作的
這只雄鷹風箏最特別的是
它的頭部是立體的
脖子上的羽毛
都是一根根畫完粘上去的
除此之外
為了不傷到孩子
鷹的爪子都是特意用
軟泡沫制作的
可謂用心良苦
75歲的王赤峰
7歲開始學習扎風箏
做風箏將近70年
老爺子最為人所稱道的
就是他做的盤鷹風箏
這種風箏最令人稱奇的是
它可以無風放飛
為此還得了一個“鷹王”的稱號
老爺子自豪的說
鷹的雙翅可以借著氣流
在天上翱翔
他當初提出的這種方法
直到現在都一直在被推廣
他說
咱們的老祖宗的手藝
值得我們去繼承和傳承下去
傳承的事兒講完
接下來是一件暖心事兒
豐臺嘉園二里小區
有一位73歲的“銀發理發師”
鄰里街坊都知道不論春夏秋冬
只要想理發
就在王師傅窗戶下面喊一嗓子
“王師傅 理發了”
“哎 這就出去”
73歲的王學軍
2019年和老伴兒
搬進嘉園二里后就沒閑著
一把舊板凳 一個老推子
十分鐘一位
一干就是6年
最主要的還是義務免費
王師傅理發不光手藝好
還細心
每次理完發
他都要用一個小本子記錄
今天給誰理了
誰已經該理了
比當事人還用心
除了義務理發
小區里有什么活兒他都干
打掃衛生 貼瓷磚 給墻壁粉刷
老伴兒說
他心臟不好 支了5個支架
有時候他也累
坐著就睡著了
怎么也是70多歲的人了
我也很心疼
但只要他高興 我就支持他
王師傅用一把剪刀書寫著
“老有所為”的溫暖篇章
也讓我們看到
公益從不是驚天動地的壯舉
而是腳踏實地的堅持
他和他的家人
也成為了社區里的情感紐帶
讓鋼筋水泥充滿了人間煙火
最后我們來感受一種
神秘的“古老秘術”龜息按摩
早在數千年前
古人就開始研究烏龜的長壽之道了
其中一種叫“龜息功”
就是人類模仿烏龜的吐納方法
烏龜的吐納方法
也叫食天地之精華
古人認為烏龜之所以能長壽
就是吸收了大自然的能量
古人有很多模仿動物的特殊技法
像是五禽戲 鶴翔功 大雁功
呂東升作為中醫藥類
非物質文化遺產
龜息按摩技法的
代表性傳承人
為我們展示了這項源自
古老養生智慧的吐納方法
找一個晴天空氣好的戶外
用嘴輕輕慢慢的吸氣至小腹
也就是丹田
之后將其鎖住
這種鎖住就是一個吞咽的動作
將它咽下去
余氣自然呼出
一口下去以后休息一下
每組30口
一段時間后
如果感覺自己手腳
發脹直至發熱
渾身像是“氣球一樣”慢慢膨脹
這樣的狀態
就是一種進入狀態的時候了
長期練習
對自己的健康有很好的幫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