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被自己磨牙聲驚醒,第二天牙齒酸痛、臉腮幫子疼,甚至被室友投訴 “像在啃石頭”…… 其實磨牙不是 “牙齒自己犯賤”,而是身體發出的求救信號!更要命的是:長期磨牙會把牙齒磨成 “鋸齒”,還會拖垮顳下頜關節,甚至誘發頭痛!
一、磨牙的常見誘因
1. 精神因素
長期壓力、焦慮或熬夜,使大腦皮層持續興奮,支配咀嚼肌的三叉神經功能紊亂,誘發睡眠中牙齒摩擦。
2. 口腔異常
牙齒排列不齊、缺牙未修復、假牙適配不良,會導致咬合關系失衡;
齲齒、牙周炎的疼痛刺激,也會觸發磨牙。
3. 身體異常
寄生蟲(兒童多見):衛生習慣較差時,蛔蟲等寄生蟲感染可能刺激神經。
胃腸紊亂: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等引發身體不適,干擾神經調節。
營養缺乏:缺鈣、維生素 D 會影響神經肌肉協調性,增加磨牙風險。
4. 不良習慣
單側咀嚼、咬指甲、嚼檳榔等,使咀嚼肌長期緊張,逐漸形成磨牙慣性。
二、分階應對策略
(一)日常管理:
精神調節:每日 10 分鐘冥想或輕度運動(如慢跑)釋放壓力;睡前 1 小時遠離電子設備,用溫牛奶、香薰營造安靜氛圍。
口腔護理:采用巴氏刷牙法,搭配牙線 / 沖牙器清潔牙縫;糾正單側咀嚼、咬異物等習慣。
生活規律:睡前 3 小時避免咖啡、酒精;固定作息,熬夜會加重神經敏感。
(二)口腔對策
防護:咬合板
定制個性化咬合板,夜間佩戴可隔離牙齒摩擦,緩沖關節壓力,需定期清潔。
根源修復:
牙列不齊者正畸,缺牙及時修復;咬合存在 “高點”,需牙醫調磨。
齲齒及時補牙,牙周炎通過洗牙、刮治控制炎癥,消除疼痛刺激。
(三)醫療干預:針對性治療
若磨牙伴隨牙齒酸痛、關節彈響或自我調節無效,需就醫:
疾病治療
兒童懷疑寄生蟲感染,可查糞便蟲卵,遵醫囑用驅蟲藥;胃腸紊亂者,消化不良用促消化藥,反流用抗酸藥;
三、不同人群重點提醒
兒童:優先排查寄生蟲,可在醫生指導下調理;定期涂氟防齲,睡前避免激烈活動。
孕婦:以減壓、口腔清潔為主,必要時定制咬合板(需醫生評估),謹慎用藥。
長期磨牙者:若出現牙齒缺損、關節彈響,及時拍牙片、關節 CT,排查損傷。
四、必須就醫的信號
當磨牙伴隨以下表現,需及時就診:
牙齒缺損、酸痛,或遇冷熱敏感;
張口時關節彈響、臉頰 / 太陽穴疼痛;
白天磨牙,或聲音大影響睡眠;
長期磨牙 + 情緒焦慮,自我調節無效。
磨牙是多因素引發的 “復合型問題”,需從精神、口腔、身體多維度干預。早處理不僅保護牙齒,還能避免關節損傷,逐步找回健康睡眠狀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