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話題:有喜歡被批評的人存在嗎?接下來小編就帶領大家來看看,網友們是怎么看待這個問題的。
其實有時候,“我和你有不同看法”,和“你錯了,乖乖認錯”對于有的人而言是同一種邏輯同一種表達,那種情況被懟是正常的。當然也有的時候,我確實就是想說對方錯了,確實是想否定對方,但這種表達往往需要給對手“留一線”,也就是討論余地,比如“你說的不對吧”就比“你說錯了”更柔和一些,網上誰都不是權威,即便他真錯了也不會虛心聽一個陌生人批頭否定自己,不想陷入單純的罵戰,最好點到為止就完了,兩頭不添堵。
很多時候,討論問題會變成一場攻擊謾罵,因為很多人都覺得你反駁我,就是攻擊我,最后就變成權力的斗爭,非要爭個輸贏高低。
我覺得網上爭論這種事,首先應該做到的是輸出觀點,當對方開始反駁我的時候,我基本就會停止發言了,這輸出的就不是觀點而是情緒了,當一個人開始反駁我試圖說服我,就說明ta已經帶上主觀情緒了,要從語言上壓倒我。對非原則性問題的討論應該是求同存異,而不是只有一個結論。
批評和指正是兩碼事,你很容易察覺。指正在你需要的時候出現,填補你的知識盲點,而且往往是客觀事實,是真為你好。批評在你不需要的時候出現,說得都是你已經知道的東西,而且往往是主觀感受而非事實,就是為了惡意攻擊。
批評是主觀的,事物是客觀存在的。所謂真理越辯越明,是人們在了解對方評價后,不斷修正自己對客觀事物的認識。
我學藝術批評的,深知“批評”需要大量的知識積累和語言功底,因此在互聯網上,也對輸出批評斟字琢句,但也收到過很多惡意攻擊(甚至曲解我的原意,連邏輯都無法自洽),這時我一般會克制辯論的欲望,選擇無視或直接回“你說得對”。大部分惡意攻擊的目的都在于爭個對錯,批評之目的不在于分高下、爭對錯,而是對真理的尊重與渴求,只會與值得的人討論。
在生活中也一樣,時刻規勸自己,不要把表達不同意見,當作權利之爭,也不要試圖說服任何一個惡意攻擊的人,如果這個人只是想爭輸贏,讓TA自覺贏了也無妨,與此人過多糾纏是我的損失。
其實攻擊性一定程度應該被允許和接受。攻擊性本身和惡意不一定相等,我們自己和別人的攻擊性,在一定程度內是合理的。如果將攻擊行為本身變成一個負面定義去看,可能會引發更大的人際和心理問題,因為攻擊性是人性本能的一部分,它和吃飯拉屎一樣,不管好或者壞,強行去試圖消除會引起更大的情緒反噬。比如說,假如我對你寫的內容有一些意見,然后正常的方式應該是直接說出我的看法。但如果,我由于認為攻擊不好而不讓自己那么說,然后強行讓自己看似‘理性平和’的表達,那么很有可能這個情緒就會在不自覺中真正轉化為對你的惡意。
這個紅線可能只有約束自己的意義,或者說在群體中有意義。 實際上我在某種不緊張的場景(如xhs的post這里?)直接指出一個邏輯錯誤,沒人可以說我就是惡意的,但是會有人覺得被攻擊到甚至惱怒的。 而我只是指出邏輯錯誤的同時,存在可能:僅是因為我不想惹事而不多說什么,心里早就生出了攻擊性了。
看完網友的這些精彩分享,手機屏幕前的你們是不是也有一肚子的話想說,歡迎大家評論區留言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