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不合就以“尋求正義”之名,將對方的姓名、身份證號、真實照片、社交賬號、家庭住址掛在網上——近日,一種名為“開盒”的新型暴力出現互聯網空間,并且呈現出組織化、產業化趨勢。“開盒”觸及個人隱私和倫理底線,輕者引起網暴刷屏,重者衍生詐騙、勒索,嚴重破壞了網絡空間公共秩序。
“開盒”是幾年前網絡人肉搜索的“升級版”,但因為其易操作、產業化的特性造成的危害更大。傳統人肉搜索依賴網民自發拼湊信息,而“開盒”則依托“社工庫”(非法收集公民個人信息的數據庫)。不法者僅需要購買“開盒套餐”即可批量獲取身份證號、住址、金融記錄等核心隱私,并且可以一鍵公開。“開盒者”享受曝光別人隱私的快感,稱之為“數字私刑”。官方數據顯示,2025年就有近6000條隱私被掛出。
值得關注的,購買“開盒”服務的大多是25歲以下的年輕人。理由也夠特色:愛豆被罵了、游戲對線輸了……一點小摩擦就能觸發“開盒掛人”,將其當成“復仇神器”,殊不知他們的舉動已觸碰到了法律紅線。
根治網絡"開盒"亂象,凈化網絡空間需多方協同發力。一方面,家長和學校應當加強對青少年的法治教育,使其充分認識到"開盒"行為不僅侵犯他人隱私權、名譽權和個人信息權等合法權益,情節嚴重者更將面臨刑事追責。另一方面,網民需提升信息安全意識,切實做好個人信息防護。同時,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與公安部聯合出臺的《關于依法懲治網絡暴力違法犯罪的指導意見》,對泄露、盜取、販賣個人信息及利用隱私實施違法犯罪等行為明確了嚴厲懲處措施。唯有構建教育引導、個人防范與法律震懾相結合的綜合治理體系,方能有效遏制網絡暴力,共建清朗有序的網絡環境。
本專欄作為產教融合課程實訓項目,由遼寧師范大學文學院、半島晨報合作推出
作者:2024級新聞系本科生 彭璽臻;指導教師:黃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