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洋村,東鄰白巖下村,南接蟹鉗渡港,西連花墻村,是茅洋鄉(xiāng)下轄的行政村,2020年,興坑和文山兩個行政村合并,新建文洋村。
文洋村文化禮堂
文山村,位于茅洋鄉(xiāng)的西南部,東與白巖下村相接,南部毗鄰蟹鉗渡港,西側(cè)與花墻村交界、北鄰興坑村。
文山村
文山宗祠,始建于清乾隆十九年。坐西北朝東南,由門樓、戲臺、正殿和兩側(cè)廂房組成。石氏始祖九錫、九疇二公兄弟,最初遷入象山楊岙,不久,九錫公改遷大坑,九疇公改遷潭頭。九疇公傳六世至希宇公,希宇公卒葬墳山大灣山,其子良槁等兄弟四人守墓,遂由潭頭遷居于墳山,墳山后來雅化為文山。
文山宗祠,設(shè)有三道門,中間正門門額為“文山宗祠”。原來村名叫“墳山”,而祠堂上的門額則為“文山宗祠”,這中間大門好像是新修過的,是不是上面石刻也換過了?
右側(cè)門門額為“入則孝”。“入則孝,出則悌”出自《論語》,“入則孝”,意為在家要孝順父母。
左側(cè)門門額為“出則悌”,在外要尊敬兄長和長輩。
堂號為“萬石堂”,其源于西漢時期石奮家族的典故,據(jù)《史記》記載,石氏十七世祖石奮及其四個兒子都官至二千石,漢景帝尊稱為“萬石君”。石氏后裔以此為榮,為紀(jì)念祖上的高官厚祿與家族榮耀,便以“萬石堂”作為堂號。
文山宗祠的戲臺和廂房。
文山宗祠
村中拱橋,據(jù)村民介紹這是座老橋,但沒有橋名。
用鵝卵石鋪成的橋面。
橋上亭
文山村古民居,坐北朝南,由門樓、正屋和東西廂房組成。
門樓
門樓和東西廂房
文山村古民居
文山村民居墻上的標(biāo)語
文山村古民居,坐北朝南。
現(xiàn)存建筑由正房和東廂房組成。
文山村古民居
文山村古民居,大門朝南,門額為“紫氣南來”。“紫氣東來”的門額,看到的比較多,一般在朝東的門上。而“紫氣南來”則很少見到。
文山村的石頭墻
文山村古民居,坐西北朝東南,由照墻、門樓、正房和廂房組成。
照墻、門樓和東廂房。
門樓、正房和東廂房。
東廂房南側(cè)的石頭墻和石窗
墳山鐵工廠,不知什么時候改為“文山”的?確實是現(xiàn)在好聽一點。
標(biāo)語
文山村古民居
文山村四合院古民居
興坑村,位于溪口街西南2.8公里處,白巖山南麓,沿大坑兩側(cè)呈塊狀分布,三面環(huán)山。村民以石姓居多。據(jù)《石氏宗譜》記載,明嘉靖末,順祖九錫由本縣潭頭析此建村。村后兩山之間有一大坑,以大坑得名。原名大坑,因與西周大坑重名,1982年更名為興坑大隊。
興坑村
興坑村的休閑長廊和涼亭
興坑村的石氏宗祠,堂號也為“萬石堂”。石氏宗祠,坐東北朝西南,由門樓、戲臺、正殿和兩側(cè)廂房組成。
戲臺、正殿和兩側(cè)廂房。
興坑村龍皇廟座,位于村東山嘴頭下曬場南首溪坑邊,該廟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間(公元1741年)。清光緒年間(公元1875年)重修,2008年遷至現(xiàn)址。
興坑村古民居,坐西朝東(偏南)。
興坑村古民居
興坑村古民居石窗
興坑村古民居
標(biāo)語
參考資料:《村中宣傳欄》。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