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地名研究
關注我們,獲取更多地名資訊
摘要:地名是一個地方的特定名稱,可以反映一個地區的自然和人文概況。以九江市“壟”字地名為研究對象,收集整理地名資料,運用ArcGIS空間分析及數理統計分析,探究九江市“壟”字地名的空間分布格局。根據地名對地形的指示作用,從地貌學的角度探究壟的形成過程,從而解釋“壟”字地名分布格局的形成原因。研究表明,九江市“壟”字地名空間分布類型為集聚型分布,呈現出不均衡分布特征。從整體上看,呈現出“一超兩強”的空間分布格局。“壟”位于山麓地帶,其附近山地聳立,河流密布,氣候濕熱。正是地形抬升后的物質沉積、流水切割以及濕熱氣候的影響促使“壟”的形成。以地形為命名依據,從而形成“壟”字地名的空間分布格局。
關鍵詞:“壟”字地名;空間分布;地貌學解譯
GIS技術目前被廣泛運用于地名研究中,成為地名研究的重要工具。人們可以利用GIS手段獲取地名點信息,分析地名在區域空間上的分布特征。如陳晨將北京地名作為離散點,使用核密度分析法探究北京地名文化景觀空間分布特征,發現不同類型的地名集中分布于不同的城市功能區;孫百生利用數字高程數據定量分析承德地區的地形地貌與地名的分布關系,其結果表明地名在比較大的程度上可以反映地形地貌信息。與傳統的定性分析相比,GIS技術和數理分析方法的運用使地名研究趨向于定量化形式。本文主要利用GIS技術獲取九江市的高程數據,和“壟”字地名空間分布圖,并在這些數據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九江市“壟”字地名的空間分布特征。
1 研究區與研究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九江市地處贛北,簡稱“潯”,古稱“潯陽”。介于113°57′~116°53′E,28°47′~30°06′N之間,屬亞熱帶季風氣候。九江下轄7縣,3區,代管3個縣級市,其總面積達19084.61km。
九江地勢地貌復雜,呈東西高,中部低,南部略高,向北傾斜的趨勢,主要以江南丘陵為主,形成丘陵、山地、平原等多元化地貌綜合體。平均海拔32m,其中位于修水的九嶺山海撥1794m,為九江最高峰。九江境內有修河、博陽河、潦河等主要河流,長江過境長度約151km,鄰接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整個區域襟江傍湖,水運發達,有“六山二水分半田,半分道路和莊園”的說法。
1.2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2.1 數據來源
地名數據。本研究中所使用的地名數據及其經緯度數據主要來自于互聯網的幾大開放資源平臺,包括《中國·國家地名信息庫》(https://dmfw.mca.gov.cn/search.html)、國家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天地圖(https://map.tianditu.gov.cn/)、和騰訊地圖等。統計整理九江市帶“壟”字的地名,例如:李家壟、楊樹壟、逆壟等,共得到壟字地名1672個。
數字高程模型數據。本文所使用的DEM數據下載自地理空間數據云平臺(https://www.gscloud.cn/search)。對下載到的12.5m分辨率的九江市高程數據進行鑲嵌、裁剪處理,得到完整的九江市高程數據。
水系數據。本研究中所使用的水系數據下載自OSM地圖網址(https://www.openhistoricalmap.org/#map=10/31.2551/120.7439&date=1900&daterange=1800,2022)。
1.2.2 研究方法
1)最鄰近指數(nearest neighbor analysis,NNI)。最鄰近指數是一種用于衡量空間點分布離散程度的指標。它計算了每個點與其最近鄰點之間的平均距離與合理均勻分布下的平均距離之間的比值。其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n為研究對象的數目;A為研究區的面積;min(dij)為點i到j的最鄰近距離。當NNI=1時,說明點狀要素隨機分布;當NNI>1時,說明點狀要素均勻分布;當NNI<1時,說明點狀要素集聚分布。
2)變異系數(coefficient of variation)。變異系數,又稱“離散系數”,是用來衡量數據變異程度的一種統計量。變異系數可以用來比較不同數據集的離散程度,尤其適用于比較具有不同單位或不同量級的數據,它是標準差與平均值之比。為了確保空間類型的準確性,李孜沫等采樣計算泰森多邊形面積的變異系數方法來檢驗空間類型的準確性。其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CV為泰森多邊形面積的變異系數;R為泰森多邊形面積的標準差;S為泰森多邊形面積的平均值。當CV<33%時,說明點狀要素均勻分布;當33%64%時,說明點狀要素集群分布。
3)不平衡指數(Imbalance Index)。不平衡指數是用于衡量分類問題中類別不平衡程度的指標。它表示少數類樣本與多數類樣本之間的比例差異。可以反映研究對象在區域中的分布均衡程度。其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n為九江區縣數量;Yi為各區縣研究對象數量占全市研究對象總數的比重從大到小排序后第i位的累積百分比。S取值范圍為0~1,當S=0時,表示點狀要素平均分布于各區縣;當S=1時,表示點狀要素集中分布在一個區域。
4)核密度估計(kernel density estimation)。核密度估計是一種用于估計概率密度函數的非參數方法。它通過將每個數據點周圍的核函數進行平滑處理,然后對所有核函數進行求和,得到整體的概率密度函數。運用核密度分析方法可以反映研究要素在空間上的分布及集聚狀態,體現其空間擴散的衰減特征。其計算公式如下:
式中,f(x)為x位置處的密度計算函數;n為點狀要素的數量;x-xi為估值點到區域Xi的距離;h為帶寬(距離衰減閾值);k為空間權重函數。核密度值越大,表示要素的空間分布越密集。
2 九江市“壟”字地名空間分布特征
2.1 空間分布類型
點狀要素的區域空間分布有3種類型,分別是聚集、均勻和隨機的。將所收集的“壟”字地名經緯度數據導入ArcGIS 10.8軟件,運用平均最鄰近工具進行運算,得出結果為:平均觀測距離值是194.9542m;預期平均距離值是1689.2484m;最鄰近比率值是0.707388;顯著性檢驗P值是0.00;Z得分值是-22.889750。即最鄰近指數<1,且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均通過檢驗,表明九江市“壟”字地名空間分布類型為集聚型分布。
進一步采用變異系數法驗證九江市“壟”字地名的空間分布特征。使用ArcGIS 10.8軟件計算得到九江市泰森多邊形面積平均值為13.499km2;標準差為18.179;變異系數為134.67%,即CV>64%,屬于強變異類型。通過變異系數的計算結果,可再次證明九江市“壟”字地名在空間分布上呈現出顯著的集聚特征(圖1)。
2.2 空間分布均衡程度
不均衡指數可反映點狀要素在區域分布中的均衡程度。利用Excel計算得出九江市“壟”字地名的不均衡指數值S=0.306,由此可知九江市“壟”字地名空間分布不均衡。將經濟學中探討國家收入分配是否平等的洛倫茲曲線運用于此。得到洛倫茲曲線圖,如圖2所示。洛倫茲曲線與均勻分布線并不重合,它們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曲線以一定的弧度突出,表明在各個區域內“壟”字地名空間分布不均衡。修水縣、桑柴區、都昌縣、武寧縣、永修縣5個縣的“壟”字地名數量合計占比超過50%,而湖口縣、共青城市的“壟”字地名數量相對較少。
2.3 空間分布位置
運用ArcGIS 10.8軟件中Kernel Density工具,對九江市“壟”字地名點進行核密度測算,得到“壟”字地名的核密度圖,如圖3所示。由圖可知,全市存在4個一級核心區域。九江市廬山風景區周邊的幾個區縣“壟”字地名點空間分布核密度值明顯高于東、西部地區。西部地區存在2個核密度高值區,中偏西地區的武寧縣核密度值最低,東部地區核密度值處于中等水平。總體上呈現出“一超兩強”的空間分布格局,形成一個由2個相鄰高密度一級核心地區組成的超級集中片區(①),該區域主要有濂溪區、廬山市、桑柴區、潯陽區、共青城市等;在修水縣的南部和西部存在2個相互獨立的高密度一級核心地區(②、③);在九江東部的湖口縣、彭澤縣、都昌縣零星分布有2級及2級以下的核心區域,且與超級集中片區聯系較為密切,距離不遠。核密度圖與地貌圖(圖1)對比分析,得出核密度高值區主要位于山體附近的山麓地帶。
綜上所述,九江市“壟”字地名空間分布的核密度值區域差異明顯。核密度高值區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帶,且其分布密集區水系較發育。由地名對地形的指示作用,推斷出研究區壟狀地形的空間分布特征。
3 九江市“壟”字地名空間分布格局的地貌學解譯
通過對九江市“壟”字地名的空間分布格局分析,得出“壟”地形的集中分布區域主要是在九江市中偏東地區的廬山風景區附近(①),且集中分布于山麓處。使用ArcGIS 10.8軟件提取此區域,研究點確實是分布在山麓地帶,呈現環山分布的特征。提取點狀要素的高程數據信息,并結合廬山三級山麓面的高程信息,得出822個壟點中有685個壟的高程在90m以下,占比達83%。綜上,可知壟主要分布在最低一級山麓地帶,其分布區海拔較低,通常不超過90m。
壟主要分布于最低一級山麓地帶,山麓面的形成通常需要經過一系列的地質和地貌過程。與廬山三級山麓面相對應的是廬山的三次抬升,地形的抬升促進了山麓面的形成。廬山位于中國南嶺造山帶的東南邊緣,晚白堊紀地殼發生了大規模的成山成盆活動。在古鄱陽湖形成的同時,廬山形成了斷塊山的雛形。第三紀末期以來,廬山經歷了多次的地殼抬升運動。李吉均在《廬山的地文研究》中指出廬山在最近的地質歷史時期發生了三次主要的斷裂抬升過程,抬升量總達1300m。彭云龍等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證明了自上新世以來廬山至少經歷了三次斷塊抬升。多次的地殼抬升運動,使得廬山成為了一座高大挺拔的斷塊山,為日后的風化侵蝕堆積提供了條件。
廬山形成后不斷地遭受風化與剝蝕。廬山山體由不同的巖性組成,山體的抗侵蝕能力受到巖性的影響。其中質硬的石英巖、石英砂巖、變粒巖等抗侵蝕能力較強,而板巖、片巖、片麻巖等,抗風化能力較弱,容易受到風化侵蝕而剝落。因頁巖和千枚巖的抗侵蝕能力較低在廬山山體北部形成許多次成谷地。山體南部的饅頭狀低丘亦是因仰天坪頁巖質地脆弱而形成,漢陽峰及以南地區的圓頂山峰是由于風化作用沿著侵入體的表面進行風化,火成巖表面層層脫落而形成。巖石剝落的物質在重力的作用下不斷地向山麓地帶堆積。同時,廬山的泥石流運動也在一定程度上為物質沉積做出了貢獻。泥石流古稱“蛟患”,廬山及其鄰近地區的地方志中,記錄了廬山歷史上多次泥石流事件。《廬山志》“廬山之蛟及災異匯記”中描述泥石流常發生于夏季雷雨時,并且存在三十年或數年的活動周期。從地方志的記錄中可發現從公元1504—1871年的367年內發生了15次“蛟患”。在現代,廬山也有泥石流發生。1975年8月13日廬山東西側曾爆發泥石流;1984年8月廬山受特大降水影響,發生了溝谷型暴雨泥石流;2005年9月,廬山再次發生了泥石流。廬山地區存在許多斷裂帶,控制廬山的斷裂帶有廬山斷塊兩側的九江一靖安斷裂、湖口一星子斷裂和九江南岸的長沿江斷裂帶。這就使得廬山地區的構造運動頻繁,斷裂活動頻發,地震和熱泉發育。在地殼運動過程中,物質受到外力的影響穩定性減弱,容易發生剝落與沉積。在此過程中,物質也會因受到擠壓與應力作用而破碎變形。
廬山除了有重力堆積作用形成的沉積物質外,還有河流帶來的沉積物質。廬山東偎婺源鄱陽湖,北枕滔滔長江,聳峙于長江中下游平原與鄱陽湖畔,境內還有修水河等大小水系。鄱陽湖沿著河岸向北注入長江,在流動過程中凹岸侵蝕,凸岸堆積。將上游的物質攜帶至下游,由于至下游匯水處流速降低,流水所攜帶的物質在此沉積下來。長江自西向東流,當長江的水流流入鄱陽湖時,湖水的流速減小,泥沙和砂礫等顆粒物質沉積在湖底和湖岸上。這些沉積物在鄱陽湖湖底和湖岸上逐漸堆積,形成湖底的沉積層和湖岸的沉積帶。沉積物的堆積會改變鄱陽湖的水深和湖底地貌,久而久之,也會對周邊產生影響。廬山的山地地形是河流發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山地地形通常具有較高的地勢,當降雨或融雪水流下山時,會形成溪流或小河,這些水流在山地中流淌,逐漸發育成河流。山地地形的陡峭和不規則性會加速水流的流動速度,推進流水侵蝕。河流在山地中侵蝕地層,擴大河道,形成峽谷和瀑布等地貌類型,在下游產生物質堆積。山谷和陡坡也會對河流的形成和發育產生影響。山谷兩側的山脈或山丘提供了河流流動的通道。山谷的地勢較為陡峭,山谷內的河流通常具有較大的水流量和流速。陡坡則使河流的水流速度加快,加劇流水侵蝕。山地地形影響氣流的上升和降落,從而導致降水的增加。這些降水通過地表徑流和地下水補給河流,使其持續流動,為河流沉積提供一定的動力。
堆積作用為“壟”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流水切割促進了壟的形成。當抬升區高于侵蝕基準面時,便會有河流發育。廬山雨量充沛,水系發達,在流水強烈侵蝕作用下,形成了一系列獨特的流水地貌景觀。此處北臨長江、東依鄱陽湖,周邊還有沙河、十里河、馬回嶺等水流,其河網密度約0.29km/km2。水流中的顆粒物質和溶解物質能夠侵蝕地表物質,包括巖石、土壤和沉積物。水流中攜帶的顆粒物質和溶解物質與地表物質發生摩擦和化學反應,使地表物質被剝蝕和溶解,隨水流走。水流通過侵蝕作用削減地表物質,形成河道。當河流的侵蝕力大于地表物質的抵抗力時,河床會不斷下切,即河床的高度逐漸降低。水流的流速和流量越大,切割作用越強。流水切割作用對地貌的塑造具有重要影響,它可以改變地表的形態和地貌格局。山麓地帶的地表物質通常較為松散,容易被河流侵蝕和沖刷。河流流經山麓地帶時,水流通過沖擊和磨蝕作用,削減地表的土壤、巖石和沉積物,使地表逐漸下降。河流經過山脈流域時,水流速度加快,能量增大,具有較強的侵蝕力。隨著時間的推移,河流會不斷加深和擴寬河道,形成河谷和峽谷。因此,山麓地帶的沉積物質在流水的切割作用下形成長條狀的壟狀地形。
廬山位于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溫暖濕潤,降水充沛。廬山夏季氣溫高,平均氣溫在25℃左右,最高氣溫可達30℃以上。冬季相對較冷,平均氣溫在5℃左右,最低氣溫可低至0℃以下。廬山年降水量較多,尤其是夏季,降水較為集中,多為雷陣雨和暴雨,秋季和冬季降水較少。溫暖濕潤的氣候特征可促進風化作用的發生發展。濕熱的氣候環境下,水分滲入巖石和土壤中,當溫度升高時,水分膨脹,導致巖石和土壤發生脆化和破裂。濕潤和高溫也會加速巖石和土壤中的化學反應,水中的溶解物質可以與巖石中的礦物質發生反應,導致礦物質的溶解和轉化。濕熱環境中,動植物種類多,生長迅速。植物的根系可以滲透到巖石和土壤中,通過生長和分解產生的酸性物質,加速巖石和土壤的風化。豐富的降水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促進物質沉積。當降雨發生時,懸浮在大氣中的顆粒物質,如塵埃、花粉等,會隨著降雨的落下而一同沉降到地面。降水形成地表徑流和地下徑流,地表的顆粒物質和溶解物質隨水流流動,被帶到低洼地區或水體中沉積下來。降水較多時,河流會沖刷河床和岸邊的土壤和巖石顆粒,將其搬運到下游,形成河流沉積物。降水過多或降雨強度大時,還可引發洪水或泥石流,將大量的物質沖刷、搬運和沉積下來。五老峰、三疊泉和香爐峰等景觀就是廬山遭受雨水與流水侵蝕而成。廬山的夏季風主要來自于南海和太平洋的季風系統。這些季風系統在夏季受到高溫的影響,形成低壓區,引發氣流向廬山地區流動,帶來潮濕和炎熱的氣候條件。廬山的冬季風主要來自于西伯利亞高壓系統。這高壓系統在冬季受到低溫的影響,形成高壓區,引發氣流向廬山地區流動,形成寒冷和干燥的氣候條件。特別是中更新世以后,青藏高原的大幅度隆升,成為南北向氣流和水汽傳輸的巨大阻礙,強化了西伯利亞高壓。當全球進入冰期時,夏季風減弱,冬季風更加強盛。強大的冬季風攜帶著黃土南下,發生大規模的“黃土南侵”事件。來自北方的黃土在此沉積,為“壟”的形成提供一定的物質基礎。
4 結論
本文以九江市1672個帶“壟”字的地名為研究對象,通過最鄰近指數、不平衡指數、核密度分析等方法,揭示其空間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研究發現,九江市“壟”字地名呈現集聚型分布,最鄰近指數R=0.707388,變異系數CV=134.67%。空間分布密度差異顯著,廬山風景區附近及西部地區核密度高,形成“一超兩強”格局,且多位于山麓地帶、水系發育區。從地形與地名關系分析,“壟”地形集中分布區的形成受地殼抬升、物質沉積、流水切割、濕熱氣候等因素綜合影響。如汪家壟剖面及集中分布區的地理環境表明,附近山地箕立、河流密布,氣候濕熱,為“壟”字地名的形成提供了物質基礎,進而形成其空間分布格局。
作者:杜廣琴 朱麗東 胡忠行 王吉 禹蕊斐 李兆毅
來源:《地理空間信息》2025年第6期
選稿:宋柄燃
編輯:杜佳玲
校對:周 煜
審訂:汪鴻琴
責編:賀雨婷
(由于版面內容有限,文章注釋內容請參照原文)
微信掃碼加入
中國地名研究交流群
QQ掃碼加入
江西地名研究交流群
歡迎來稿!歡迎交流!
轉載請注明來源:“江西地名研究”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