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虛奇觀延展戰友情
賈洪國
古洞隱城西,奇勝殊難狀。
引人不知疲,繚曲幽而曠。
選地坐移時,清云號不妄。
高處別有天,曲梯達其上。
當門茂花木,列石宛屏障。
爽氣沁人懷,自在俗情忘。
這是清代貴州畢節大方縣舉人劉玉泉為《清虛洞》題的一首詩!
前不久,西藏亞東原六團特務連指導員劉永朝去了畢節看望戰友,畢節戰友不僅熱情,而且團結,凡是有戰友去了,他們無論再忙,都要聚一起樂呵樂呵。
戰友們陪同劉指導員游覽織金溶洞,并在六團戰友群分享溫馨照片與視頻。我建議他們帶指導員順道探訪九洞天,自大方返畢節時,可往清虛洞天生橋一游。遂私信劉指導員,附上開篇詩句。
人生一世,除父母手足之情外,戰友情誼尤為珍貴。這或源于西藏邊防特殊的軍營環境。正如老兵吧張平所言:生死與共的情懷、艱苦環境的共同磨礪,此類團體磨難極大強化人際紐帶;純粹目標與無利益糾葛,使戰友互助多源于責任與真情;封閉環境的深度互動;儀式感與榮譽的強化,不斷鞏固集體認同;失去與犧牲的深刻記憶;以及退伍后的反差體驗。
大方清虛洞是一座山體巨大的溶洞,位于大方縣城南面,在羊場鎮隴公村境內,距縣城10公里,距清畢公路1.5公里,通村公路直達洞口。因洞頂上天窗大開,原名叫穿洞。踏入清虛洞,就像翻開一本古老的地質教科書。洞中宛如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藝術品。我是21年去畢節拜望戰友時,王明生和羅鐵衛帶我去游覽過!
清虛洞傳說曾有一云游道長在洞中修行,供奉“清虛道德真君”而得名,洞內、洞外景觀奇特,雅靜清幽。清虛洞整體由天生橋、天窗洞、溶洞組成喀斯特景觀。洞內由幾塊砂壩和草坪組成,面積約5000平方米,洞口與隴公田壩相連,田壩中小溪貫穿其洞,洞內外足有上萬平方米的開闊地。2001年,清虛洞天生橋獲得吉尼斯紀錄世界第一的榮耀。
在貴州,天生橋是一種比較罕見的地質奇觀,廣義的天生橋實際上是巖石(以灰巖,砂礫巖等沉積巖中常見,其他巖類罕見)中的穿洞;但這個穿洞的形狀大都是拱形的,和人工建造的橋拱相似;其形成主要是內外動力地質作用。狹義的天生橋僅指其中主要由流水侵蝕而成,而且至今橋下仍有流水。“天生橋”由于巖石的不盡相同,拱形千變萬化,拱高的高低不一,橋上和橋下的景觀也大相徑庭,使得這類景觀不但很早就受到人們的注意,而且還賦予了各種各樣美妙的名字。
天生橋的美麗可用毛澤東的兩句詩來描述:“紅雨隨心翻作浪,青山著意化為橋。”貴州眾多的天生橋中,大方的清虛洞當屬魁首,位于大方縣城南面,在羊場鎮隴公村境內,距縣城10公里,通村公路直達洞口。因洞頂上天窗大開,原名叫穿洞。洞其實就是一座天生橋,由天窗洞和溶洞組成,堪稱世界地質奇觀。清虛洞周邊群山環抱,透過天窗洞向外望,洞含麗日,頂接藍天,蔚為壯觀。天生橋橋高178.25米,跨高105.25米,橋拱最大處127.35米,最小處77.69米,橋身長400米、最寬處200米,2001年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列為世界第一大天生橋。橋洞內由幾塊砂壩和草坪組成,面積約5000平方米,洞口與隴公田壩相連,洞內有小溪貫穿而過。洞后方有一個面積約1000平方米的巨大天窗,洞天之妙蘊盡在其中。洞內小橋流水,洞外田園人家,景致美不勝收,清風吹拂的時候,那陣陣涼意讓來此避暑的游客產生如臨仙境之感。如今的清虛洞,每年接待游客數十萬人次。“大方縣打出的清虛洞避暑牌,獨樹一幟。我們就喜歡來這樣的地方旅游,愿意被氣候征服,被景致征服。這是一種很美妙的感覺。”老戰友王明生說,貴州山多,秘密也多,就沖著這些秘密,很樂意再來大方。
據同行的戰友羅鐵衛介紹,1941年在鄰近的烏鴉洞建中國第一航空發動機制造廠時,清虛洞則是航發廠的火電站、鑄造廠和螺旋槳廠車間。但時光荏苒,這些歷史的輝煌現在已經消弭無蹤,看不出什么痕跡,滯留潺潺溪水與透洞的陽光,靜默的記錄著一切。
洞外小溪源出西邊人工石橋之下,帶著洞外的新鮮空氣流入洞內,從沙地和草坪中央曲折穿過,溪水叮咚,又帶著游人的好奇往洞下幽深之處流去。
洞頂上是約1000平方米的大天窗,抬頭可見湛湛藍天,悠悠白云,仿佛有“銜高山,吞麗日”之氣勢。陽光如同神跡一般灑入洞中,只見晨光奪目,層林盡染。讓人真正感受到一種別處不可感的奇妙感受,仿佛與世界分割的疏離感。盡顯一番別有洞天之妙韻。
清虛洞四圍懸崖峭壁,壁上又有洞,有林立怪石。北面石壁處有人工雕鑿的兩尊佛像,佛像前有一仙泉,泉水清澈,終年不枯。隨著洞中溪流緩下,就進入洞的幽深處,面積較狹小。膽大者再往窄小的洞中繼續探幽,洞壁間隔會越來越寬、洞中景象會越來越奇。
清虛洞外面是隴公田坎。我們在綠樹翠竹掩映的黔西北農舍邊合影,農田半抱于群山之中。大片荷花盛開,藍天下,荷塘與群山、清虛洞構成的美妙畫面,有著“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意境,也有著“翻風舞影層層碧,別是柔情一種幽”的回味無窮。
抬頭遠望又是滿目青山綠禾,農田中點綴著人馬牛羊。一副“小橋流水人家”的田園妙景。在高處遠眺,可見清虛洞遠處山浪起伏,層巒疊翠,美不勝收,令人心曠神怡。
回想自己的成長經歷,在軍隊的這段歷史給我留下刻骨銘心的印記,借用《紅燈記》里李玉和說的那段話,“有軍隊的這碗酒墊底,什么樣的酒我都能對付”。退伍之后在社會上摸爬滾打,遇到了許多說不清的困難,但自己始終不忘曾是一名軍人的初心,雖然一路坎坎坷坷,跌跌撞撞,但終于一步一步的走到今天,除了其它因素外,人民軍隊給予我的信念養成應該是最重要的原因吧。
三戰友漫步同心公園,縱情山水,心潮澎湃,盡是天橋美景與戰友濃情。骨子里躍動的,是逢春勃發的生機。戰友情乃極端環境淬煉的結晶,融信任、犧牲、榮譽與記憶于一體,是超越普通友誼的生命共同體,代表著人類關系中最崇高的聯結。
必有某種情感,在胸中奔涌激蕩!面對這滿目蒼翠,戰友笑靨如眼前溶洞的溪水漣漪,恣意蕩漾。我們縱情沉浸于這山水情誼,任其漫溢心間。歲月曾帶走的,此刻皆在戰友重逢與山水之美中一一歸來。
(注:本文插圖均由李國富、陳春提供)
作者簡介:
賈洪國:1968 年生人,西藏軍旅五年,雙流縣報記者十年。出版有個人文學集《 一花一世界 》《 人生足跡 》 《 風兮雨兮》。近年來,主要精力用于采寫《尋訪戰友故事集》,目前已完成了《軍旅宥坐——尋訪戰友故事集》兩冊,50萬字已匯編成書。因為“人在變老,軍旅的記憶卻永葆青春!”把文字當成愛好經營,把生活當成詩意品味,一念花開,一念云起,在時光中拈花微笑,能穿透歲月漫漫的塵埃。
作者:賈洪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