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腎活檢是診斷金標準
撰文 | 周邊、柴柴
在腎內臨床中,碰到高血壓患者十分常見。常規情況下明確病因后予以對因治療再加上相關對癥治療,血壓通常能夠控制下來。但是碰到一個不明原因高血壓高患者,應該怎么辦呢?
鼻子出血,血肌酐飆到680
這是一個很平靜的下午,腎病科室的柴醫生正在認真看診中。突然,一陣急促的電話鈴聲響起了,是耳鼻喉科的同事打來的,要求緊急支援。
同事繼續說,這個患者本來是來看鼻子出血的,剛剛量了個血壓,收縮壓直接飆到220mmHg,同事趕緊又給他查了一下腎功能,血肌酐已經飆到680μmol/L了。同事還順便提了一嘴,說這個患者平素沒啥不舒服的。
柴醫生匆忙趕到耳鼻喉診室,這是一個76歲老年女性患者,大概1周前無明顯誘因出現周身乏力不適,伴鼻腔出血。既往也沒有腎病相關病史。
隨后柴醫生對患者進行了體格檢查,再次量了量血壓,收縮壓確實超過了220mmHg,眼瞼及雙下肢無水腫,身上也沒有看到皮疹,周圍淋巴結腫大也沒有腫起來。
柴醫生再看了一眼患者的輔助檢查:
表1 患者輔助檢查
這種情況確實要拉到腎病科去住院了。從以上結果看來,盡管患者既往無腎病相關病史,但現在的表現確實符合急性腎損傷(AKI)。
但是,令人奇怪的是,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的如此嚴重的情況呢?
完善了腎活檢后,終于找到了病因
帶著這個疑問,柴醫生緊急給患者開了入院證,隨后就安排到腎內科住院。
期間,又完善了相關實驗室檢查,結果顯示如下:肝功能檢查正常,腎小球基底膜、磷脂酶A2受體、丙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和抗核抗體檢測均為陰性;補體C3水平為76mg/dL(參考范圍80-165mg/dL),補體C4水平為35.9mg/dL(參考范圍14-44mg/dL)。
于是,柴醫生積極和患者溝通,剛開始的時候,患者認為自己并不需要完善腎活檢。柴醫生向患者詳細解釋了腎活檢的指征,患者才勉強接受。
腎活結果顯示如下:毛細血管內增生性、滲出性腎小球腎炎;腎小管間質表現為急性鑄型腎病、急性腎小管損傷、輕度間質炎癥、中度腎小管萎縮和間質纖維化(圖1)。
圖1 腎活檢結果圖源參考文 獻 [1]
正在柴醫生與患者溝通的時候,免疫熒光的結果也回來了。免疫熒光可見補體C3分布于腎小球系膜和腎小球基底膜;腎小球κ輕鏈陽性,λ輕鏈陰性,腎小球γ、α、μ重鏈呈陰性(圖2)。
圖2 圖源參考文獻
病理診斷提示:輕鏈型ITG(免疫觸須樣腎小球病)合并骨髓瘤型腎病(MCN)。
柴醫生恍然大悟,這么罕見的疾病都被自己碰到了,也不知道是幸運還是不幸運。
細說ITG三兩事
免疫觸須樣腎小球病(ITG)是罕見的慢性腎小球疾病,是指在電鏡下可觀察到腎小球內較多排列有序、形似昆蟲觸須的微管狀(直徑30-50nm)結構沉積的一類腎小球疾病,一般情況下,剛果紅染色呈陰性。
2/3的ITG病例免疫熒光顯示為單克隆免疫球蛋白沉積,其與血液系統疾病密切相關,通常為低度惡性淋巴瘤或腎顯著性單克隆丙種球蛋白病(MGRS),罕見于有癥狀的多發性骨髓瘤(MM)。 多數患者的腎功能持續惡化,預后較差 [2-3] 。
ITG的發病高峰年齡為40-60歲(以中青年為主),男性比例偏高。患者同時具有腎病綜合征及腎炎綜合征,一般不伴有系統性疾病。
幾乎所有患者均有蛋白尿,其中 60%-70%達到腎病綜合征范疇,2/3的患者有肉眼或鏡下血尿,1/2-2/3的患者有腎衰竭、高血壓,46%伴低補體血癥,冷球蛋白檢查陰性。63%ITG患者出現血M蛋白陽性,38%診斷為血液系統腫瘤,包括13%淋巴瘤,13%骨髓瘤和19%慢性淋巴細胞性白血病[4]。
ITG目前發病機制尚不明確,診斷主要依賴腎臟病理檢查,有些作者認為纖維物質的形成可能是血循環中免疫球蛋白沉積,經過聚合、修飾后形成。病理類型多樣,光鏡下其病理改變有系膜增生性、膜增生性、膜型和增生硬化性。部分病例可伴有新月體和透明血栓形成[5]。
ITG當與以下疾病相鑒別[2]:
纖維樣腎小球病(FGP): 二者腎臟臨床表現、腎臟病理的光鏡特點相似,但電鏡區別較大,FGP纖維樣物質直徑約18~20nm,無分支、纖維僵直,排列雜亂無規則。 且ITG患者發病率遠低于FGP,發病年齡大于FGP。
冷球蛋白血癥腎損傷:腎小球可見膜增生性腎小球腎炎改變,見腎小球分葉,毛細血管基底膜“雙軌”征、大團的血栓。電鏡下呈結晶、纖維、微管樣物質沉積,與ITG類似,但排列不如ITG規則。并且冷球蛋白腎損傷外周血冷球蛋白陽性,常伴HCV(丙型肝炎病毒)感染。
腎淀粉樣變性:可檢出M蛋白,多為輕鏈型。臨床表現多系統受累。腎活檢可見腎小球、間質和血管均可受累,呈現無細胞性細胞外沉積,剛果紅染色陽性,電鏡下可見直徑約8-12nm無分支纖維,排列雜亂無序,無中空微管結構。
通過這個病例,柴醫生學到了教科書上面可能都沒有的疾病。這個病例的出現不僅豐富了柴醫生的醫學知識儲備,也為今后此類患者的臨床診療提供了新思路。 當然,最讓人驚喜的是,通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后,患者順利出院了。
參考文獻:
[1]Bu L, Javaugue V, Chauvet S, et al. Light Chain-Only Immunotactoid Glomerulopathy: A Case Report. Am J Kidney Dis. 2023 May;81(5):611-615. doi: 10.1053/j.ajkd.2022.08.025. Epub 2022 Oct 31. PMID: 36328099.
[2]陳琛,劉書馨.光鏡表現為新月體腎炎的免疫觸須樣腎小球病一例報告[J].中華腎病研究電子雜志,2019,8(02):94-96.
[3]陳君,胡章學.免疫觸須樣腎小球病一例[J].臨床腎臟病雜志,2018,18(05):319-320.
[4]金明姬,石詠軍,耿艦等.免疫觸須樣腎小球病1例報告[J].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2011,12(02):175-176+192.
[5]王亞瓊,吳金浪,張笑壇等.觸須樣免疫性腎小球病1例報告及超微病理學分析[J].電子顯微學報,2015,34(04):351-354.
更多檢驗精彩內容
快來“醫生站網頁版”瞧一瞧
精彩資訊等你來
本文來源丨醫學界腎病頻道
責任編輯丨配玉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