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劉云
一枚30×40mm的鋸齒狀塑料片,竟在77歲陳老伯食管內嵌頓長達八個月,由此引發的進行性吞咽困難更被省內外多家醫院高度懷疑為食管癌,四次胃鏡活檢未果,近乎絕望。岳陽市中心醫院消化中心團隊憑借精準洞察與高超技術,不僅識破“癌疑”迷霧,更在毗鄰主動脈弓的手術禁區成功取出異物,終結患者八月煎熬。
輾轉求醫陷困境:四次活檢未破“癌疑”迷云
2024年12月起,陳老伯出現不明原因的吞咽困難。2025年3月,經胸部CT提示“食管胸上段管壁增厚,考慮食管癌”。家屬攜患者輾轉當地兩家以治療食管癌聞名的專科醫院,經歷四次胃鏡活檢均未檢出癌細胞,但因梗阻持續加重且影像學高度可疑,食管癌疑云始終未散。八個月間,陳老伯從進食梗阻惡化至滴水難進,僅靠胃管維持生命,身心瀕臨崩潰。
火眼破局:一個透亮隆起揭開真相
今年7月,陳老伯及家屬抱著最后的希望來到岳陽市中心醫院就診。在入院胃鏡檢查過程中,該院內鏡中心主任蘇衛華發現關鍵線索:距門齒約25cm處毗鄰主動脈弓的食管區域存在一處形態異常的“腫瘤樣”隆起,表面黏膜糜爛,但中心區域隱約透亮。結合陳老伯曲折病史,蘇衛華果斷質疑外院診斷:“這極可能是長期嵌頓的異物!”
禁區拆彈:毫米級操作化解雙重生死危機
明確方向后,救治刻不容緩。然而手術面臨兩大難關,異物已在食管滯留長達八個月之久,與周圍食管管壁組織嚴重粘連“長在了一起”,剝離難度極大,且嵌頓位置緊鄰主動脈弓,操作空間受限,稍有不慎即可能引發致命性大出血。面對挑戰,該院消化中心主任何林方高度重視,與蘇衛華組成攻堅團隊,憑借精湛的內鏡操作技術和默契的配合,最終將異物完整剝離取出——竟是一枚邊緣銳利、已泛黃硬化的鋸齒塑料片!術后病理證實,病灶為異物刺激引發的炎性增生,徹底排除惡性腫瘤。
術后陳老伯梗阻癥狀立即緩解,經過精心治療和護理,陳老伯食管傷口愈合良好。家屬喜極而泣:“跑了四家醫院都說是癌,只有你們找到了真兇!”這場持續八個月的生命拉鋸戰,終在岳陽市中心醫院內鏡團隊的“火眼金睛”與“妙手仁心”下落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