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此七一建黨節來臨之際,中國網老年大學--“北京中軸線研學”活動于7月1日正式啟動。北京中軸線于2024年7月27日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為即將到來的北京中軸線申遺成功一周年紀念日,此次活動不僅是一場文化探尋,更是對歷史遺產的深情致敬,為紅色七月注入了厚重的文化內涵。
“北京中軸線”縱貫北京老城南北,始建于13世紀,形成于16世紀,此后經不斷演進發展,最終形成了今天全長7.8公里的世界最長的城市軸線。“北京中軸線”15個遺產構成要素,自北向南依次為:鐘鼓樓、萬寧橋、景山、故宮、端門、天安門、外金水橋、太廟、社稷壇、天安門廣場及建筑群(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毛主席紀念堂、國家博物館和人民大會堂)、正陽門、南段道路遺存、天壇、先農壇、永定門,遺產區面積589公頃,緩沖區面積4542公頃。
本次活動路線僅選取了永定門城樓、慶成宮和中國古建筑博物館等中軸線標志性節點。巍峨的永定門城樓見證著古都的歲月變遷,古樸雅致的慶成宮留存著歷史的滄桑印記,而中國古建筑博物館則以深邃厚重的館藏訴說著傳統營造技藝的博大精深。學員們沿著這條貫穿古今的城市脊梁,用腳步丈量歷史,以鏡頭記錄現實,在行走中體悟中軸線所承載的文化基因。
本次活動學員主要由在京的朝陽軍休離退休老同志組成。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全國公安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全國古建筑攝影大賽年度冠軍蘇唐詩先生受邀擔任本次中軸線研學的主講人,他以獨特的藝術視角,結合中軸線建筑的光影美學與獨特觀察角度,為學員們帶來了生動詳實的講解。從建筑形制到文化寓意,從攝影構圖到歷史典故,蘇唐詩的分享讓青磚灰瓦間的故事愈發鮮活。
天公作美為此次研學增添了別樣意趣。昨夜一場滂沱大雨滌蕩了都市塵囂,今晨碧空如洗,陽光普照。在澄澈天光與流動云影的映襯下,中軸線的古建筑群更顯滄桑韻味,成為定格歷史之美的絕佳背景。學員們手持相機,不時駐足記錄,在蘇唐詩的指導下捕捉建筑細節與光影變幻,沉浸式感受古都文脈的脈動。
午飯之后,進入下午的作品點評環節。學員們圍坐在一起,將自己拍攝的照片依次展示。蘇老師認真地對每一幅作品進行點評,大家紛紛點頭,有學員興奮地說:“以前拍照就是隨便按快門,今天跟著蘇老師學習,不僅拍到了滿意的照片,還學到了這么多實用的技巧,收獲太大了!”
此次研學活動,不僅讓學員們近距離領略了永定門和先農壇的建筑之美,更通過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館,深入了解了它們背后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同時,在蘇老師的指導下,掌握了古建攝影的技巧,在實踐與點評中不斷進步。這一天的研學之旅,如同打開了一本生動的歷史與藝術教科書,讓他們在行走中學習,在體驗中感悟,收獲滿滿。
有學員感慨道:“年輕時保家衛國,如今退休了,沒想到還能跟著這樣有意義的研學活動,重新認識北京城的歷史。看著這些古老的建筑,就像看到了中華民族堅韌不拔的精神傳承。特別是在古代建筑博物館,那些精巧的模型和文物,讓我們對老祖宗的智慧有了新的認識。而且通過攝影學習,還能把這些美景更好地記錄下來!希望以后能多組織這樣的活動,讓更多人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
據中國網老年大學主任、研學項目負責人賈漪介紹,舉辦此次研學活動旨在豐富老年群體的精神文化生活,通過實地探訪讓更多人了解中軸線的歷史價值與文化魅力。活動的順利啟動,為系列研學項目奠定了良好開端,未來將持續推出更多主題活動,讓文化傳承在行走中生生不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