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Talk君
大家好,我是talk君
一份塵封調查報告突然面世,揭開機長臨死前的最后舉動。
2014年3月8日,馬航MH370號班機載著239人飛入無邊的黑暗,至今下落成謎。
十年搜尋未果,資深航空記者朗格維舍卻提出一個令人窒息的可能。
在這架飛機墜入大海之前的數(shù)小時,整個機艙內早已沒有活人……
2014年3月8日凌晨0:42分,馬來西亞航空MH370航班滑出吉隆坡國際機場跑道。
53歲的機長扎哈里·艾哈邁德·沙阿(Zaharie Ahmad Shah)向塔臺發(fā)出最后一句無線電通話:“晚安,馬來西亞370”。這句話成為世界聽到MH370的最后聲音。
40分鐘后,這架載有239人的波音777從雷達上消失,從此杳無音訊……
十年來,無數(shù)猜測、陰謀論與淺層分析彌漫全球。當大眾執(zhí)著于搜尋殘骸之時,少數(shù)人卻在數(shù)據(jù)中解析人性——2019年,《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資深航空記者威廉·朗格維舍(William Langewiesche)發(fā)出令人不寒而栗的叩問:當馬航MH370向死亡深淵俯沖時,客艙內的生命是否早逝去?
數(shù)據(jù)敘事:一條由精密操作描繪的死亡軌跡
朗格維舍的文章《The Plane That Didn’t Want to Be Found》(《那架不想被找到的飛機》)并非虛構小說,而是建立在公開權威數(shù)據(jù)之上的深度解讀。
國際海事衛(wèi)星組織(Inmarsat)衛(wèi)星數(shù)據(jù)清晰勾勒MH370的最后航程:飛機從吉隆坡起飛約40分鐘后,突然關閉應答機并急轉向西。
但最致命的操作發(fā)生在爬升階段——飛機急速拉升,最高達到4萬英尺(約12,200米)以上,這是民航極限高度,會導致艙內急速減壓,乘客快速因缺氧死亡,這一舉動在航空專家看來絕非偶然。
朗格維舍在文中揭示了這一舉動的致命性:
在此高度,未經(jīng)加壓的客艙內,氧氣面罩的有效供氧時間僅為15分鐘左右。當飛機最終穩(wěn)定在較低高度時,機上所有人——除飛行員外——很可能已因缺氧而失去意識或死亡?!?/strong>
而駕駛艙配備的四套加壓氧氣面罩可供數(shù)小時使用,這保證了扎哈里能繼續(xù)操控飛機。
澳大利亞運輸安全局(ATSB)領導的深海搜索數(shù)據(jù)清晰顯示,MH370在最后一次與衛(wèi)星“握手”時處于高速俯沖狀態(tài),且襟翼未展開,意味著飛機是以可控方式?jīng)_入海洋。
一個陷入混亂的駕駛員,很難執(zhí)行如此精確而致命的高速撞擊。
破碎的完美人設:機長的雙重生活
馬來西亞官方2018年調查報告將扎哈里描述為“無 可挑剔的飛行員和幸福的家庭男人”,聲稱他在工作和生活中“無壓力、無焦慮、無行為異常”。
但現(xiàn)實卻截然不同。
朗格維舍通過深入調查發(fā)現(xiàn),扎哈里的婚姻早已破裂,妻子搬到家中另一處房產居住。這位機長在家中花費大量時間使用飛行模擬器,“獨自在空蕩的房間中踱步,等待下一次飛行任務”。
社交媒體上的扎哈里展現(xiàn)出另一面:他與一名照顧殘疾兒童的已婚女性保持曖昧關系,對兩名年輕網(wǎng)絡模特發(fā)表具有性暗示的評論。
一位與扎哈里相識多年的777機長向朗格維舍透露,扎哈里的婚姻問題和與空乘人員的不當關系在飛行員圈子中并非秘密。
駕駛艙獨裁者:被忽略的致命信號
說到飛行模擬,馬來西亞警方的官方調查報告(2018年公布)顯示:
在扎哈里機長家中飛行模擬器中,發(fā)現(xiàn)他曾反復模擬一條與MH370實際路徑高度相似的航線:從印尼北部繞行,向南飛至南印度洋,直至燃料耗盡。
朗格維舍結合其精湛的航空知識與事件數(shù)據(jù),描繪出更恐怖的圖景:
“自動駕這條模擬航線并非連續(xù)飛行,而是分段手動推進”,朗格維舍在報道中指出,“扎哈里反復調整航程和燃料,直至耗盡”。
獨立調查小組成員維克托·伊安內洛認為,這可能是扎哈里在反復演練,“留下了一條隱秘的‘面包屑’線索”。
死亡巡航:七小時的不歸路
凌晨1:01至1 : 21分之間,飛機處于馬來西亞與越南空管交接的“盲區(qū)時段”,扎哈里開始行動。
朗格維舍在報道中還原了可能的過程:作為資深考官,扎哈里輕松支開27歲的副駕駛法里克·哈米德。隨后駕駛艙門被鎖閉。這道經(jīng)過加固、配有電子鎖的門,使外部入侵幾乎不可能。
1 : 37分,飛機自動狀態(tài)報告系統(tǒng)停止傳輸,表明衛(wèi)星通信被駕駛艙內操作切斷。
1 : 52分,飛機經(jīng)過檳城島南部時,副駕駛手機短暫連接到地面基站,但無內容傳輸。這可能是法里克最后的求生機會.
2 : 25分,飛機衛(wèi)星通信系統(tǒng)突然恢復,記錄顯示飛機完成“最后主要轉彎”,飛向南印度洋。此后六小時,MH370孤獨地飛向南印度洋深處。
未解之謎:證據(jù)鏈中的矛盾點
盡管朗格維舍的理論具有說服力,MH370事件仍存在未解矛盾。
2015年在留尼汪島發(fā)現(xiàn)的右側襟副翼碎片上,藤壺的生長情況引發(fā)爭議。專家分析顯示藤壺年齡在“2周到幾個月之間”,而非預期的16個月。
更令人困惑的是2022年“碎片獵人”布萊恩·吉布森在馬達加斯加的發(fā)現(xiàn)。當?shù)貪O民提供的一塊碎片被專家確認為前起落架左耳軸門。
分析顯示,飛機墜毀時前起落架很可能是放下的——這種姿態(tài)會導致飛機入水瞬間解體。
這些矛盾點促使法國專家讓-呂克團隊提出不同解釋:MH370可能像哈德遜河奇跡一樣,穩(wěn)穩(wěn)停在海面上才逐漸下沉。
然而這無法解釋衛(wèi)星記錄的第七次“部分握手”信號——飛機墜毀前突然發(fā)出的不完整信號。
行業(yè)陰影:飛行員自殺的幽靈
朗格維舍指出,扎哈里的行為符合航空史上其他飛行員自殺案例的模式:1997年勝安航空185號班機、1999年埃及航空990號班機、2013年莫桑比克航空470號班機,以及2015年德國之翼9525號班機。
德國之翼空難尤其令人警醒。
副駕駛安德烈亞斯·盧比茨蓄意撞山前隱瞞了嚴重心理疾。MH370事件后,全球航空公司加強了駕駛艙“兩人制”規(guī)則執(zhí)行。
這些悲劇暴露了航空安全體系的致命漏洞。朗格維舍在報道中提出深刻質問:當技術賦予單一個體前所未有的控制權時,系統(tǒng)如何抵御內部的“叛變”?
重啟搜索:11年后的新希望
今年3月,馬來西亞政府突然宣布重啟MH370調查。負責搜尋的海洋無限公司(Ocean Infinity)承諾“無發(fā)現(xiàn),不收費”,使用新技術聲稱“最快10天就能找到”。
英國飛行員西蒙·哈迪透露,他通過精密模擬飛行確定飛機可能位于南印度洋的吉爾文克斷裂帶(Geelvinck Fracture Zone),平均深度3400米的海溝中。
“幾年后,飛機被海底地震掩埋”,哈迪解釋道。
與此同時,碎片獵人吉布森的經(jīng)歷揭示了調查的兇險。
2022年,他將一塊關鍵碎片交給馬來西亞駐馬達加斯加大使扎西德·拉扎后,大使竟在市中心被槍殺。吉布森本人也遭遇死亡威脅和專業(yè)入室盜竊。
海洋無限公司的搜索船停靠在新加坡港口,技術人員正在升級深海探測設備。2025年的重啟搜索能否解開這個持續(xù)11年的謎團?
朗格維舍在報道結尾描繪了可能的最后場景:
扎哈里獨自坐在駕駛艙中,“
沉浸在儀表的微光和飛機的低鳴中
”。當燃料耗盡,他可能主動操控飛機進入急劇俯沖,也可能選擇再次減壓結束生命。
無論最終答案如何,MH370的悲劇已深刻改變航空業(yè)。
十年來,更頻繁的飛行員心理評估、駕駛艙行為監(jiān)測技術探索、實時數(shù)據(jù)傳輸系統(tǒng)的普及成為行業(yè)標準。技術可以精確計算飛行軌跡,但永遠無法完全測算人性深淵的深度。
對此你怎么看?歡迎評論區(qū)留言討論~
趕緊關注視頻號@一刻talks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