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奶奶八十六歲了,身體有恙,已住院數周,我已將全部工作推掉,安心陪護奶奶,故更新可能減緩,若辜負讀者企盼,實在抱歉。高中時學李密的《陳情表》,去年畢業后給學生教課又講到《陳情表》,每次讀到講到“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這句我就不禁淚目。要是沒有奶奶,確實是沒有我的今天。
我在以往文章里提到過,我是半留守兒童,我和妹妹都是奶奶帶大的,和奶奶最親。六歲上寄宿學校以后,我帶二十多顆玉米粒到校,每過一天扔一顆,以表示我對昨日在校一天的厭棄,以表示我想家念家的一種寄托。想家想家,其實想念的不是那個村莊、那棟房屋,想念的是奶奶。
奶奶出生于1938年,烽火離散,輾轉以圖溫飽。她跟我說,舊社會時人都吃不飽,她見到過村里人搶著捧著牛屎吃,還有人吃觀音土,肚子漲的老大。她記憶中的第一頓飽飯是大鍋菜時期(人民公社食堂),可是好景不長,我爺爺二十多歲就得了肺病,患疾十八年后,四十余歲就去世了。當時我姑姑只有十幾歲,我爸九歲。我奶奶一個人靠種地、拉糞把倆孩子拉扯大,這也是她為什么六七十歲腰腿疼痛不斷的原因。
白天奶奶就打著點滴,盯著天花板出神。她食量驟減,消瘦非常,我在時,她尚能多吃些飯。我就躺在她身邊,病房里的電視上放著《打狗棍》,聽她有一茬沒一茬地和我說著話。
我奶奶沒少感嘆,她說現在的日子真是好,頓頓都有白面蒸饃,比舊社會時地主吃的都好。我爺沒福氣,沒能見到這光景兒,她有福氣,兒女孫兒都孝順。她說現在不僅不交公糧(糧食稅)了,月月數數還發錢(低保),這真是好。奶奶的這種知足的態度影響到了我:你若只拿著橫向對比的眼光看待自己的位置,是免不了憂傷失落的,可當你以縱向對比回看自己的以往和家庭的以往,其實已經走過了很遠的路。正是因為以前走過的路每一步都是堅實的,才更能讓人有精神有底氣去邁當下的這一步。
我知道李密寫“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的心情,可我不想“祖母無臣”這樣的情況出現,往后的一段日子里,我將陪護我奶奶左右,像我小時候她陪護我的那樣。
望讀者諒之,望諸君海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