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大家都知道,一個兩榜進士是要經(jīng)過十年寒窗苦讀,方能奪取功名。殿試成為進士,朝廷才會授予一個正七品的知縣官職。
那么,對于太祖位下的宗室后裔,能夠承襲爵位的畢竟屈指可數(shù)。面對龐大的宗室群體,有很多人選擇走宗室科舉入仕,也有人選擇考封爵位。但是,更多的還是靠著祖蔭賞給官職,筆帖式占據(jù)多數(shù)。
今天要說的一位宗室,朝廷按照祖蔭,賞給了一個正九品的未入流官職贊禮郎,還是學習了四年才轉為正式官職。了解清朝歷史的應該都知道,鄉(xiāng)里有名望或者捐過銀子的人,去世的時候,朝廷會賞給一個九品贊禮郎,會在墓碑上體現(xiàn)出來。
可見,宗室佑昌在當時的宗室家族中,地位已經(jīng)越來越低。先看一看他的人物生平,再看一看他的祖上世系。
一:宗室佑昌為奕字輩,嘉慶朝出身,九品未入流小吏入仕,累官至四品知府。
嘉慶十六年,佑昌出生在宗學副管常林的府中。說起家族,往近了說,佑昌的高祖父開始,一直在朝中做官。包括他的外祖父鄭浩慶,也位居朝中五品員外郎職務。
高祖父增盛從由一等侍衛(wèi)提拔為散秩大臣。曾祖父明文曾被雍正帝賞給六品銜,拿俸祿不當官。祖父瑞喜曾任三等侍衛(wèi),父親開始,只能在宗人府中擔任一個八品宗學副管的小吏。
道光二十年,佑昌已經(jīng)30歲了,碌碌無為。八月的一天,朝廷一道旨意,賞給了他一個學習贊禮郎的九品小官。還不屬于正式的,候補學習。
雖然,官職不入流,但是有官做,對佑昌來說是一個好機會。當月,佑昌來到了太常寺中報到,做了這個太常寺中的基層小官。
道光二十四年,已經(jīng)候補四年的他,終于正式被授予贊禮郎,屬于正九品京城文職了。
道光二十四年至二十九年,在太常寺中工作十分認真,得到了太常寺卿的肯定,上奏朝廷。這一年,擢拔為六品主事。一下子晉升了六級,可見佑昌的工作實績得到了朝廷的表彰。
咸豐帝繼承皇位后,主事任上短短四年時間,再次被提拔為從五品員外郎。
咸豐十一年,任滿8年員外郎,再次提拔,外放為陜西同州府知府,從四品,一下子晉升2級。
同年,調任到甘肅涼州府知府。后事不詳了。
二:宗室佑昌的祖上世系。
1.七世祖塔拜(1589-1639)
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六子,早年授予游擊,參與平定四方。因戰(zhàn)有功,升為參將,并且冊封為三等輔國將軍,年51歲。順治十年,下旨追封為輔國公。
塔拜雖為六子,但生母為太祖的庶妃,比起其他的兄長們,他的出身要稍微差一點。
2.六世祖巴特瑪費揚武(1625-1649)
太祖之孫,輔國公塔拜第八子。21歲恩封奉恩將軍,但在25歲英年早逝,生有二子。去世4年后,順治帝下旨追封父親為國公,同時也追封他為輔國將軍,并且還賜予了謚號。
3.五世祖巴爾善(1647-1697)
太祖曾孫,輔國公塔拜之孫,輔國將軍巴特瑪費揚武長子,康熙帝堂兄。
早年冊封為輔國將軍,23歲受到伯父班布爾善的影響被革爵。34歲,恢復了三等輔國將軍爵位,但未擔任過官職,年51歲。
4.高祖父增盛(1667-1736)
胤字輩,雍正帝族兄,輔國公巴爾善第四子。
15歲,恩封三等奉國將軍。32歲,出任二等侍衛(wèi)。43歲,任八旗佐領,同時還授予一等侍衛(wèi)。48歲,擢拔為散秩大臣。乾隆元年離世,年70歲。
5.曾祖父明文(1734-1802)
弘字輩,乾隆帝族弟。明文出生時,父親增盛已經(jīng)是68歲高齡了。3歲,父親去世。明文在2歲的時候就被恩詔為六品官。40歲,因事還被革去了這個小官。嘉慶七年去世,年69歲。
6.祖父瑞喜(1760-1807)
永字輩,嘉慶帝族弟,六品官增盛長子,乾隆二十五年出生。
21歲,朝廷授予他三等侍衛(wèi),正五品銜。后沒有調動,在侍衛(wèi)任上干了27年時間。
7.父親常林(1786-1833)
綿字輩,道光帝族弟,三等侍衛(wèi)瑞喜長子。乾隆五十一年出生。
嘉慶二十年,30歲的常林被授予宗人府小吏宗學副管,品級為正八品。道光十三年過完一生,年48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