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將在2026財年國防預算中撥款35億美元,用于“下一代空中優勢”(NGAD)計劃中的F-47戰斗機項目,明確重申了對空中優勢戰略的堅定承諾。這筆巨額投資包括26億美元的自由支配資金,以及有待《預算協調法案》批準的9億美元追加款項。
本文是比利時《軍隊認可》網站發布的一篇專欄文章,由本人翻譯并編輯給大家分享。
美國國防部長彼得·赫格塞斯于6月10日在眾議院撥款國防小組委員會作證時確認了這一最新預算數字,并強調F-47戰斗機將成為未來美國空中優勢力量和全球力量投射的核心支柱。雖然這是維護空中優勢的關鍵步驟之一,但目前尚未披露更多細節,具體預算明細也仍未公開。
F-47由波音公司研發,被美國定位為第六代多用途戰斗平臺,用于取代F-22“猛禽”戰斗機,并成為新一代空戰體系的核心。F-47融合了增強隱身性能的設計、自適應循環發動機及先進航電系統,并可實現對“協同作戰無人機”(CCA)的無縫指揮與控制。這些無人僚機將擴展F-47的作戰任務范圍,能夠在高威脅環境中部署傳感器節點、電子戰設備及精確制導武器,確保生存能力的同時最大化殺傷力。
殲-36
推動F-47項目的戰略必要性,是中國在第六代戰斗機領域的快速進展。近期情報和實拍資料顯示,自2024年底以來,“殲-36”和“殲-50”這兩款先進原型機一直在進行密集的地面與飛行測試。“殲-36”采用三發布局和無尾菱形雙三角翼設計,側重隱身性能、遠程作戰能力和無人航空資產的協同能力,據傳還集成了先進的電子戰系統,甚至可能配備激光防御武器。“殲-50”則采用無尾蘭姆達機翼布局,具備推力矢量雙發和緊湊的艦載化設計,表明中國有意將第六代戰機部署在未來航母上,從而大幅提升海上打擊范圍。
殲-50
這些進展促使美國國防部進行戰略調整,F-47就是為應對此威脅而生。F-47自設計之初便針對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環境作戰,依靠更強的隱身性能和深入突防能力,挑戰中國在印太地區的空中優勢。通過數字原生系統與人工智能增強飛行輔助,F-47將在復雜多傳感器的作戰環境中實現毫秒級決策。變循環推進技術還將提供更遠的航程、更優的散熱和更高的速度,全面擴大作戰半徑和交戰范圍,遠超第五代戰機。
F-47作戰概念的核心是在分布式作戰網絡中發揮中樞作用,不僅可指揮多架“協同作戰無人機”,同時將情報和打擊數據上傳至加密的戰場云端。這種能力不僅可壓制中國先進戰斗機所構建的威脅,還能削弱中國空軍自身的網絡協同優勢。相比之下,中國的“殲-36”和“殲-50”尚未驗證其體系融合性,而F-47在設計階段就強調與北約及盟國系統的無縫整合,形成聯合作戰的決定性優勢。
F-47的另一項關鍵使命,是保障美國的戰略行動自由。一旦未來在爭議地區爆發沖突,制空權的建立與維持將至關重要。隨著中國的第六代戰斗機項目正在穩步推進,美國任何空中能力缺口都可能導致關鍵前沿作戰區域的失控。因此,研制F-47不僅是技術跨躍,更是戰略必需。
B-21
在工業層面,F-47項目匯聚了F-35與B-21項目的承包商網絡,運用模塊化設計、數字孿生與開放架構等經驗,加速研發并降低全壽命周期成本。隨著五角大樓準備在未來十年將F-47推入全面量產階段,它的使命已非常明確:確保美國在全球范圍內的空中主導地位不被動搖,即便對手已開始部署新一代高端系統。
對F-47項目的35億美元投資,標志著美國對中國空中力量迅速崛起的果斷回應,也體現了五角大樓對空中優勢作為全域戰爭關鍵支柱的深刻認知。隨著“殲-36”和“殲-50”的持續發展,F-47的研發目標不僅是與之抗衡,更是要確保美國在未來任何沖突中牢牢掌握制空權,乃至全球力量平衡的主導權。
譯者結語:能不能先把原型機亮出來飛飛看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