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玉良
今天是2025年7月5日,日本漫畫家龍樹諒在其作品《我所看見的未來》中預言的“日本末日”到來的日子。在這部作品中,龍樹諒暗示這一天日本將發生毀滅性的大地震和引發海嘯,導致三分之一的日本國土沉沒,這被一些人當成“末日預言”。之所以人們信龍樹諒,是因為她在這本書中記載了自己曾經做過的15個預知夢,據稱已經有13個得到應驗。但這一次,雖然日本也發生了一些小地震,但并沒有發生毀滅性的自然災難。
我們要確定的是:龍樹諒是一個漫畫家,不是科學家,所以她的作品并非“科學預測”。科學預測通常基于嚴謹的數據分析和理論模型,例如地震預測依賴于地質活動監測、歷史數據統計等,龍樹諒不具備這樣的專業知識,她的“夢”絕非科學研究的產物。龍樹諒的所謂“預言”,我認為更多是讀者與作者因為心理共鳴而產生的“主觀聯想”。
日本是一個地震、臺風等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因此許多日本人具有比其他國家的人民更深刻的憂患意識,如《東京地震8.0》、《日本沉沒》等作品本身就以災難為主題,反映了日本社會對潛在危機的擔憂。這種“預言”更多是文化心理的投射,對于日本未雨綢繆加強對自然災害的防范是有好處的,但過度恐慌就沒有必要了。龍樹諒在創作時融入對災難的想象,“預言”日本因大地震和海嘯而沉沒,只是藝術家的創作,不可太當真。
龍樹諒是不是一位玄學家?我看也不是。玄學(如占卜、預言、神秘學等)在人類歷史上一直存在,許多人相信某些人具備預知未來的能力。比如中國歷史上流傳的《萬年歌》、《馬前課》、《推背圖》、《梅花詩》、《燒餅歌》等,日本也有類似的預言作品,在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速度極快,這類作品更易引起人們的關注,某些牽強附會的"預言"可能被夸大甚至歪曲,這類“預言”的共同特點,是某些事件發生后,網友回溯尋找“證據”,進行選擇性解讀,強行建立聯系。有些人甚至通過P圖或斷章取義制造話題,賺取流量,于是“預言”的準確性就產生了。人們之所以相信這樣的“預言”,是因為許多人有這樣的心理需求,在事件發生后,人們希望找到“預兆”來獲得心理安慰或控制感。
我是一個唯物論者和無神論者,更愿意相信科學。一些未知的玄學,是因為科學沒有發展到那個程度,有待未來的科學家進行研究解讀,不能因為不懂就陷入迷信。真正的災難預防應依賴科學手段,如地震預警系統、氣象監測等,因一部藝術作品的“預言”而陷入恐慌沒有任何價值,盲目相信只能說是無知。當然我并不反對藝術家在創作中使用任何修辭手段,龍樹諒的漫畫作品屬于藝術創作,她當然可以在她的作品中通過聯想反映某種社會心理,但其作品中的“預言”并不等于現實預測,這個必須確認清楚,就如同不能把《三國演義》當成信史一樣。雖然龍樹諒作品中某些情節與現實事件的相似性令人驚訝,但也并不能證明漫畫家具備預知能力。
現在世界已進入AI時代和量子時代,科學進入突飛猛進的發展時代,許多過去的神話傳說,成為活生生的現實。我們現在所經歷的,對于古人來說,不就是神話嗎?“嫦娥奔月”已成為現實了;望遠鏡與顯微鏡,功能超過了“千里眼”;手機和電腦,比“順風耳”強大多了;“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對于李白來說只是作品的夸張想象,對于我們來說卻是可以實現的現實。飛機與高鐵,對于古人來說是難以想象的。我非常敬佩那些優秀的科學家,他們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核心力量。在玄學、迷信與科學之間進行選擇,我還是愿意選擇相信科學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