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好的凌晨4點18分海嘯呢?我熬到三點鐘,手機都刷沒電了!”
7月5日早上,社交平臺上全是這種哭笑不得的吐槽。有人曬出熬夜等地震的黑眼圈,有人吐槽“預言家能不能先調(diào)個鬧鐘”,更有人翻出日本氣象廳的辟謠帖:“別等了,該上班上班!”
這場鬧得沸沸揚揚的“日本大災難預言”,最終以“狼來了”的姿勢收場——可這場荒誕劇背后,藏著比海嘯更值得警惕的人心波動。
先捋時間線。7月4日晚,全球網(wǎng)友都在等一場“末日直播”。
起因是日本漫畫家龍樹諒1999年出版的《我所看見的未來》,最初版本只模糊提了句“2025年7月可能有災”,結果2021年再版時,突然變成“精確制導”:2025年7月5日凌晨4點18分,日本南部海域海底裂縫,超強海嘯,三分之一國土沉沒。更絕的是,漫畫里連災難現(xiàn)場都畫得跟災難片似的——海水倒灌、城市崩塌、人群尖叫……這哪是預言?這是把《日本沉沒》劇本直接抄進漫畫里!
最魔幻的是,這“預言”還真有人信。
日本網(wǎng)友在推特上發(fā)起“末日倒計時”,有人囤夠三天的礦泉水和壓縮餅干,有人帶著全家去高地“避難”,甚至有公司宣布7月5日放假——結果凌晨四點,手機鬧鐘響了,海嘯沒來,倒是一群人蹲在路邊刷手機,互相問“你睡了嗎?”“我根本沒敢睡!”
而全球網(wǎng)友呢?中國網(wǎng)友在直播間刷“日本加油”,美國網(wǎng)友在論壇打賭“預言準不準”,印度網(wǎng)友直接調(diào)侃“這是日本版‘瑪雅預言’”——這場狂歡,硬是把一場荒誕劇,演成了全球網(wǎng)民的集體行為藝術。
可笑歸笑,這事兒細思極恐。為啥一個26年前的漫畫,能在2025年突然翻紅?為啥“精確到分鐘”的預言,能讓這么多人信以為真?
答案藏在三個字里:焦慮感。
現(xiàn)在的世界,哪一天沒有“末日信號”?氣候變暖、地震頻發(fā)、疫情反復、經(jīng)濟下行……年輕人刷著手機,今天看到“北極冰川加速融化”,明天看到“土耳其地震致五萬人遇難”,后天又刷到“專家預警未來十年超級地震”——這些信息像小錘子,一下下敲著人的神經(jīng),直到有人喊出“7月5日日本沉沒”,大家突然覺得:“反正日子這么難,不如信一次,說不定還能提前準備。”
更諷刺的是,這場預言的“精準度”,恰恰暴露了它的荒誕。
龍樹諒說“海底裂縫引發(fā)海嘯”,可日本列島位于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處,地震海嘯確實高發(fā),但“精確到4點18分”“三分之一國土沉沒”——這哪是預言?這是把地質(zhì)學當算命玩!
日本氣象廳早就辟謠:“地震無法預測,尤其是具體時間地點”,可網(wǎng)友偏不聽,反而說“官方在掩蓋真相”——你看,當焦慮遇上陰謀論,連科學都能被踩在腳下。
這場鬧劇里,最無辜的是那些被牽連的人。
日本民眾熬夜等災難,結果等來一場空,第二天還要強打精神去上班;中國網(wǎng)友跟著湊熱鬧,結果被營銷號帶節(jié)奏,在評論區(qū)吵得不可開交;而真正的地質(zhì)專家呢?他們一遍遍解釋“地震預測的科學原理”,卻被罵“不懂民心”——這場狂歡里,沒人關心真相,只關心“預言”夠不夠刺激。
其實,人類對災難的恐懼,從來不是壞事。它讓我們修高樓時考慮抗震,建海堤時考慮海嘯,儲備物資時考慮極端情況。但恐懼一旦變成盲從,變成對“精確預言”的迷信,就會變成一把雙刃劍——既傷害自己的理性,也消耗社會的信任。就像這次“7·5預言”,信的人熬夜傷身,不信的人被罵“冷漠”,最后誰都沒落好。
最后想問:你覺得為啥總有人相信這種“末日預言”?是生活太苦需要點刺激,還是我們對災難的恐懼已經(jīng)失控?評論區(qū)聊聊。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