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絡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當七月的驕陽炙烤大地,關于高溫的討論再次成為全民焦點。在經歷被稱為 “史上最熱” 的 2024 年后,2025 年的夏天似乎更早地釋放出它的 “威力”。盡管今年三伏天僅有 30 天,比往年縮短 10 天,但不少網友調侃:“還沒入伏就熱得像蒸籠,天數長短又有何區(qū)別?” 而一份關于 2024 年高溫天數的城市排名,更是引發(fā)熱議, 我國最熱的十個城市竟全部位于南方,傳統 “四大火爐” 也僅有兩座城市上榜,這背后究竟隱藏著怎樣的氣候密碼?
在這份令人矚目的高溫城市榜單中,排名第十的武漢作為傳統 “火爐” 城市,2024 年高溫天數達 54 天。曾經穩(wěn)居 “四大火爐” 之列的它,如今在一眾南方城市的 “熱浪” 沖擊下,只能屈居末位。武漢地處江漢平原,四周水系環(huán)繞,夏季水汽蒸發(fā)旺盛,形成悶熱潮濕的氣候特征。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與城市熱島效應加劇,越來越多南方城市的高溫天數開始超越這座老牌 “火爐”。
四川南充以 57 天的高溫天數位列第九,打破了人們對 “盆地南部氣溫較低” 的固有認知。南充地處四川盆地東北部,四周群山環(huán)抱,空氣流通不暢,熱量難以擴散。加之近年來城市建設加速,高樓林立的都市景觀進一步削弱了自然通風效果,使得高溫天氣持續(xù)時間延長。
江西贛州和福建福州以 58 天的高溫天數并列第七。贛州坐擁贛江源頭,豐富的水資源本應調節(jié)氣候,但在盛夏時節(jié),陽光直射下的江水蒸發(fā),反而為空氣增添了濕度,形成 “桑拿天” 的悶熱感。福州則因地處東南沿海,夏季受副熱帶高壓帶控制,下沉氣流帶來的增溫效應,使其成為福建的 “高溫中心”。
第六名的杭州,素有 “人間天堂” 的美譽,卻在 2024 年經歷了 61 天的高溫炙烤。西湖的湖光山色在烈日下黯然失色,學生們的暑假被迫與空調為伴。杭州城市化進程快速,城市硬化面積擴大,植被覆蓋率下降,進一步加劇了熱島效應。而緊鄰杭州的溫州,以 63 天的高溫天數位列第五,這座以 “溫暖之州” 命名的城市,在盛夏時節(jié)將 “溫” 字詮釋得淋漓盡致。
湖北宜昌以 64 天的高溫天數排名第四。作為長江三峽的門戶城市,宜昌夏季受季風影響較小,熱量積聚明顯。游客若在盛夏前往三峽游覽,往往還未領略到 “高峽出平湖” 的壯美,就已被高溫 “勸退”。四川瀘州則以 66 天的高溫天數躋身前三,這座盛產美酒的城市,在夏季仿佛也被烈日釀成了 “熱酒”。瀘州地處四川盆地南緣,河谷地形使得空氣流動性差,熱量難以消散,高溫天氣持續(xù)時間長。
亞軍寶座被浙江金華摘得,高溫天數長達 69 天。作為橫店影視城的所在地,金華在夏日的 “熱度” 不僅來自影視行業(yè)的蓬勃發(fā)展,更來自持續(xù)的高溫天氣。橫店的片場中,演員們在高溫下堅持拍攝,汗水浸透戲服已成常態(tài)。而榮登榜首的重慶,以 77 天的高溫天數毫無懸念地成為 “最熱城市”。2024 年 8 月 23 日,重慶 30 個區(qū)縣氣溫突破 40℃,江北、九龍坡等地更是達到 43.6℃的極端高溫。這座依山而建的 “山城”,夏季受副熱帶高壓和地形影響,熱量難以擴散,加之工業(yè)排放與城市熱島效應疊加,使其成為當之無愧的 “火爐之王”。
為何我國十大高溫城市全部集中在南方?這背后有著復雜的地理與氣候因素。從地理位置來看,南方城市多處于低緯度地區(qū),夏季太陽高度角大,接受的太陽輻射更強。同時,南方水系發(fā)達,空氣濕度大,汗液蒸發(fā)速度慢,人體散熱困難,導致體感溫度顯著升高。
副熱帶高壓帶的季節(jié)性移動,也是南方高溫的重要成因。夏季,副熱帶高壓控制南方大部分地區(qū),盛行下沉氣流。下沉氣流在空氣下沉過程中受到壓縮,溫度升高,形成干熱天氣。此外,南方城市的快速城市化進程,使得城市下墊面性質改變。水泥、瀝青等建筑材料取代了原本具有降溫作用的植被和水體,城市熱島效應愈發(fā)顯著。據統計,城市中心區(qū)域的溫度往往比郊區(qū)高出 3 - 5℃,部分大城市甚至更高。
持續(xù)的高溫天氣,不僅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也對城市運行提出了嚴峻挑戰(zhàn)。電力供應面臨巨大壓力,空調、風扇等制冷設備的大量使用,使得夏季用電量屢創(chuàng)新高。城市水務部門同樣忙碌,高溫導致居民用水量激增,供水系統需滿負荷運轉以保障需求。
對于戶外工作者而言,高溫天氣更是一場 “考驗”。建筑工人、環(huán)衛(wèi)工人、快遞員等群體,在烈日下堅守崗位,中暑、脫水等健康風險顯著增加。各地紛紛出臺防暑降溫措施,設立避暑驛站、發(fā)放清涼物資,為戶外工作者送去關懷。
而對于普通市民來說,高溫天氣改變了他們的生活節(jié)奏。商場、圖書館、地鐵站等公共場所成為避暑 “勝地”,夜間經濟也隨之繁榮。夜市、大排檔在夜晚迎來客流高峰,人們在涼爽的夜風中享受美食,緩解白天的燥熱。
面對日益嚴峻的高溫挑戰(zhàn),城市管理者與科研人員正積極探索應對之策。城市規(guī)劃中,增加綠地面積、建設生態(tài)公園、推廣屋頂綠化,成為緩解熱島效應的重要手段。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的推廣,通過雨水花園、透水鋪裝等設施,既能調節(jié)城市微氣候,又能提升城市防洪能力。
在能源領域,推廣清潔能源、優(yōu)化電力供應結構,有助于減少因火力發(fā)電帶來的碳排放,從根源上緩解氣候變暖。同時,研發(fā)高效節(jié)能的制冷技術,降低空調使用能耗,也是應對高溫的關鍵舉措。
這份南方高溫城市榜單,不僅是對過去一年氣候狀況的總結,更是對未來城市發(fā)展的警示。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如何讓城市在高溫中 “降溫”,讓居民在酷暑中 “避暑”,成為每一座城市必須思考的課題。或許在不久的將來,隨著綠色發(fā)展理念的深入貫徹,我們能看到更多清涼宜居的城市,讓夏日不再 “滾燙”。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