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貴州頻道
“煤炭重鎮”蝶變“旅游強縣”
——資源型地區轉型的“荔波路徑”
王秀芳
上世紀70年代開始,煤炭經濟曾一度占到貴州省荔波縣財政收入的75%以上,煤炭年產量200萬噸左右;2024年,荔波累計接待游客2754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231億元,旅游業已成為首位支柱產業。
茂蘭峰叢。柏祥意攝
荔波縣由“黑”到“綠”的轉型,源于2007年——在第3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通過了“中國南方喀斯特”貴州荔波、云南石林、重慶武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決議,這是全國第6個、貴州第1個世界遺產地。
成功申遺后,荔波縣委、縣政府以世界自然遺產“金字招牌”和資源優勢為依托,牢固樹立“生態立縣、旅游興縣、文化塑縣”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走出了一條“生態美、產業強、百姓富”的綠色崛起新路。
跳出資源依賴 堅守生態保護
荔波地處貴州最南端,坐擁全球面積最大的喀斯特原始森林。曾幾何時,“一煤獨大”的經濟結構雖帶來短期收益,但粗放式的無序開采,不僅導致資源嚴重浪費,更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
如何避免“礦竭城衰”的發展困局?荔波給出破題答案:“生態綠”是與生俱來的核心底色,必須借助豐富的生態資源,探索出一條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的可持續發展新路。
航拍茂蘭保護區。柏祥意攝
以生態保護為底線,荔波先后出臺《荔波縣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荔波縣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公約》《中國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遺產保護管理規劃》等政策,既為產業準入劃定紅線,又為遺產保護明確路徑。
大力開展執法專項行動,有序關停煤炭污染企業,煤炭年開采量從2007年的124.39萬噸減至2023年的7.77萬噸;因地制宜采取荒山造林、石漠化治理、退耕還林等措施,累計完成營造林120.21萬畝,治理石漠化589.52平方公里。
在持續推進生態修復的同時,荔波更注重將生態治理成果轉化為常態化保護效能——建立“部門+專職護林員+村組生態護林員”管護機制,推動形成專職管護、社區群眾參與的共管模式。目前,已明確專職林長28名,選聘生態護林員4320名。
茂蘭自然保護區——青龍澗。柏祥意攝
不僅如此,荔波縣還以智慧管理平臺為基礎,建立14條珍稀物種監測固定樣線,積極開展遺產地生物多樣性監測、大小七孔遺產地水生生態系統和陸地生態系統監測。2018-2024年間,共發現植物新種6種、新記錄種64種,動物新記錄種30種。
抬頭可見“天空藍”,放眼環顧“生態綠”。如今的荔波,森林覆蓋率已攀升至71.97%,成為中國國家保護物種和瀕危物種最富集的地區之一。這片被譽為“地球腰帶上的綠寶石”“全球最美喀斯特”的神奇土地,正以盎然生機詮釋著生態保護的終極意義。
轉型生態發展 深耕全域旅游
2025年“五一”期間,全縣接待游客量同比增長18.1%。亮眼數據背后,是荔波全域旅游蓬勃生命力的生動彰顯。
立足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稟賦,荔波早在2015年就提出了全域旅游發展戰略,明確以旅游業為核心,圍繞“旅游+”理念,推動文旅、農旅、工旅、商旅、城旅等產業融合,帶動一二三產全面發展,壯大縣域經濟總量。
小七孔橋。柏祥意攝
2016年,荔波入選首批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近年來,該縣以打造“世界級旅游景區、建設一流旅游城市”為目標,堅持景區開發、業態培育、服務提升齊頭并進,加快全域旅游發展升級,全力打造貴州旅游“樣板”和“龍頭”。
成功打造“踏瀑戲水”“鴛鴦湖透明游船”等46個沉浸式、體驗式產品;差異化發展“隨意性”資源,新增懸崖咖啡、非遺研學、高空跳傘等新業態產品58個;對標國際一流打造小七孔世遺探險部落、臥龍谷漂游等“拳頭產品”。
創新實施“網格化管理”,完善“明碼標價·誠信荔波”、涉旅投訴“先行賠付”等機制,省內“9+2+2”景區先后赴荔波跟崗學習;“荔波小七孔旅游服務標準化試點”獲批國家級服務業標準化試點,小七孔導游工匠工作室獲得“全國工人先鋒號”。
水春河漂流。柏祥意攝
漫步在小七孔古橋上,觸摸歷史的痕跡;乘透明游船漂過鴛鴦湖,看湖底水草與游魚共舞;在瑤山古寨的木樓前駐足,看白褲瑤老人用馬尾繡勾勒千年紋樣……經過多年持續打造和開發,荔波旅游軟硬件設施不斷提升,游客接待量年均增長8.8%。
綠色經濟鋪富路 生態紅利潤民心
高橋村位于荔波縣瑤山瑤族鄉東北部,在國家5A級景區——荔波小七孔景區東出口。2017年初,大小七孔景區實施提質擴容,將位于景區紅線內的高橋村村委會及外孟塘組、內孟塘組、拉柳組、下洞組、拉慶組、白臘坳組等搬遷到夢柳小鎮。
“10多年前,村民大多以務農種田,村集體經濟收入幾乎為零。”看著小七孔景區集散中心人來人往的游客,原高橋村黨支部書記朱明懷頗為感慨,“你看現在,我們通過發展旅游接待和衍生產業,2024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了434.51萬元!”
小七孔景區游客如織。柏祥意攝
除此之外,高橋村還將6個村民小組2萬余畝森林資源入股大小七孔景區,每年分紅200萬元,覆蓋村民187戶780人,每年戶均增收10,695元;群眾出租自家房屋給商家從事酒店、民宿、農家樂,每年租金收入8萬元到58萬元不等。
走進瑤山古寨景區,時光仿佛在此放慢了腳步。青灰色的石墻老屋依山就勢層疊而上,飛檐翹角間依稀可見百年前的雕花紋飾;寨心的古榕樹下,白褲瑤婦女們圍坐在靛藍色的染布旁,指尖的馬尾繡針穿梭如飛。
得益于旅游公司的專業化保護開發,瑤山古寨延續了傳統村落的煙火氣。“原生態保持得非常好,風景很不錯,房屋有特色,給人一種‘世外桃源’的舒適感。”湖南游客肖驍認為,原生態的保留使古寨區別于其他商業化景區,更具獨特魅力和吸引力。
瑤山猴鼓舞。柏祥意攝
“2024年,景區接待游客突破36萬人次,旅游收入達到1300萬元。”瑤山古寨旅游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周光祥坦言,要讓游客從“打卡走人”到“駐留體驗”,關鍵在盤活非遺里的“留客密碼”,目前,景區正推進“非遺12工坊”的迭代升級。
突出“核心資源”保護和擴容提質,完成大小七孔等景區提質項目29個;圍繞“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引進一批高端酒店、品牌民宿和特色餐飲,帶動2762家經營主體蓬勃生長,5萬名從業者深度參與其中……
將原始森林的負氧離子轉化為旅游吸引力,把喀斯特地貌的獨特景觀培育成經濟增長點,讓“好風景”與“綠經濟”比翼齊飛。荔波以生態保護為筆、綠色發展為墨,在喀斯特峰叢間擘畫出了一幅資源型地區轉型的典范畫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