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0日,“跨越百年:同濟與哈佛的規劃教育對話”展覽在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C樓一樓展廳開幕。此次展覽源于2024年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院長王蘭教授與哈佛大學設計研究生院(GSD)院長Sarah Whiting教授的商談提議,歷經半年籌備最終落地,成為兩校百年規劃教育成果的首次系統性對話。
參加展覽開幕式的有同濟大學副校長李翔寧教授,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名譽院長吳志強院士,黨委書記王楨棟教授,副院長袁烽教授、耿慧志教授,哈佛GSD城市規劃設計系主任Ann Forsyth教授,城市規劃系系主任卓健教授,原系主任楊貴慶教授,以及來自同濟大學城市規劃系、《城市規劃學刊》期刊、《Frontier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期刊、WUPEN世界規劃教育組織的多位嘉賓。
此次展覽以“百年跬步”“對跖之思”“書山問徑”三大板塊,全景式呈現了兩校規劃教育的發展歷程與創新實踐。
“百年跬步”展區通過精心設計的雙線時間軸,將1922年同濟引入德國St?dtebau教育體系以來的發展,與哈佛百年來同期發展的重要節點并置展示,以中英文對照形式回溯了兩校平行脈絡,生動詮釋了東西方規劃教育的發展路徑與相互影響。其中,同濟百年軸線由吳志強院士、楊婷副教授團隊完成歷史文獻梳理,哈佛百年軸線由GSD規劃設計系主任Ann Forsyth、展覽總監Dan Borelli、張琴研究員帶領研究生團隊提供。展覽從1952年同濟創立中國首個城市規劃專業,到哈佛GSD從空間設計向公共政策的范式轉型,展現了百年間兩校教育實踐始終與全球城市發展同頻共振。
展廳內,幾條貫穿空間的彩色繩索裝置尤為醒目——不同顏色的線條在空中交織,象征著兩校在規劃思想、歷史人物、關鍵時間節點與研究議題上的深層鏈接,成為展覽“思想因交流而多彩”的視覺隱喻。
“這次展覽不僅是對歷史的回顧,更是對未來的思考。”展覽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志強教授在開幕式上表示,“同濟與哈佛的百年對話,展現了規劃教育在應對城市挑戰中的獨特價值。”
展覽設計突破傳統學術展的刻板印象,通過多元媒介實現知識轉譯。在“對跖之思”板塊,通過規劃學科帶頭人及擁有同濟—哈佛雙重學術背景學者的采訪視頻,深刻揭示了同濟“知行合一”的本土實踐與哈佛“跨界創新”的全球視野如何形成互補。
在“書山問徑”展區,展示了1953年同濟規劃教學計劃手稿,泛黃的紙張上“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工程師”之手書與哈佛GSD的跨學科課程大綱形成跨越時空的對話。同時,本板塊展示了兩校經典教材和論著,從同濟1960年代《城市規劃原理》講義到哈佛的《營造健康社區》,構建起規劃知識譜系網絡。
開幕式上,同濟大學副校長李翔寧教授、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黨委書記王楨棟教授、城市規劃系系主任卓健教授分別回顧了同濟大學城市規劃教育的發展歷程,同濟大學與哈佛大學及美國多所院校在城鄉規劃學科的合作交流歷程,提出未來兩校可以在城市空間更新等領域拓展合作,這些合作舉措將為學科發展開辟新的空間。
Ann Forsyth教授介紹了哈佛大學城市規劃教育百年發展中所經歷的起伏和調整,在新的歷史階段,哈佛大學同樣在謀求新的發展,她很高興能夠代表哈佛延續并創新與同濟、與中國的合作關系。吳志強院士引用德國規劃先驅約瑟夫?施塔本的名言“城市的未來,始于教室的黑板”,指明規劃學科培養的是創造未來20年后城市空間的專業人員,而規劃教育的本質,就是塑造未來城市的思想基因。
這場跨越太平洋的百年對話,不僅是規劃教育的盛會,更是文明交流的縮影——正如展覽的標題“Global Dialogues in Planning Education: 100 Years of Tongji & Harvard”所昭示的,它所開啟的是全球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新可能。尤其在氣候變化與數字化轉型的雙重挑戰下,展覽揭示了一個核心命題:規劃教育需要打破學科與文化邊界。
展覽將持續至7月12日,期間每日開放小型研討空間,邀請觀眾參與跨校規劃教育議題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