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末,全球戰略博弈進入新高潮。IMF最新報告稱,亞洲主權風險指數連續四個月升高,中印邊境線再度成為全球地緣政治的焦點。
聯合國貿易數據庫最新披露,印度6月進口稀土總量同比銳減38.5%,創下三年新低。印度總理莫迪在風口浪尖之際,飛離新德里,展開一場橫跨非洲與南美的“礦產外交”遠行。
印度外長蘇杰生在紐約直言:“我們是中國最大的鄰國。”一連串外交、經濟和戰略動作,令全球輿論目不轉睛。
“高志凱線”風波與印度永久劃界算盤
6月初,一則短視頻攪動了中印邊界敏感神經。中國著名能源安全專家高志凱提出:“既然印度認麥克馬洪線,中方也能順著恒河劃界。”
短短數小時,印媒、印度社交平臺熱議刷屏。印網友和媒體炒作“中國要吞并恒河以北50萬平方公里”,民族主義情緒高漲。高志凱本人隨后澄清,稱該言論僅是對印度“非法國界”邏輯的反諷,不涉擴張主張。
印度政府未公開介入網絡輿論,保持了外交克制。6月底,印度防長辛格借上合峰會之機正式提出“中印永久劃界”主張,并拋出“緩和緊張,維護邊境和平”的和解表述。
辛格表面釋放善意,實際目的是讓中方承認印度主張下的全部爭議地區主權,包括麥克馬洪線、藏南、喀喇昆侖等地。印度試圖用“談判”將責任推給中國,一旦中方拒絕,就可對國內“甩鍋”。
中國外交部第一時間作出回應。中方重申愿意保持溝通,支持通過會晤機制討論劃界及邊境管控,但“保持溝通”四字,已將印方設局化解。雙方邊境對峙未見升級,但結構性分歧依然深刻。
蘇杰生對華戰略雙面表達
6月30日,印度外長蘇杰生在紐約接受《新聞周刊》專訪。蘇杰生強調,印度不愿在中美之間“二選一”,希望與中國保持穩定關系,同時發展對美合作。他強調印度作為中國最大鄰國,地緣關系的特殊性決定了兩國必須保持對話。
有趣的是,蘇杰生半月前在印度電視臺接受采訪時,態度截然不同。當時他警告周邊國家“要么合作,要么付代價”,直指孟加拉、斯里蘭卡、尼泊爾,甚至公開點名中國,聲稱印度要“做好抗衡準備”。這種對內外表達的落差,反映出印度在國際與國內輿論場上的雙重策略。
莫迪政府近年高舉“大巴拉特主義”旗幟,試圖以民族主義號召力凝聚內部,并通過強勢外交擴大地區影響。
印度對巴基斯坦的政策一度激進,但遭遇現實挫折后,策略并未明顯調整,反而在中印關系和南亞事務上更加多線操作。
稀土困境與“礦產外交”突圍
中國對稀土出口實行管制后,美歐通過談判陸續恢復部分供應。印度卻在多次外交交涉后依舊未獲批,國內汽車、制造等高科技產業受到嚴重影響。印度汽車業聯合會2025年6月多次致函政府,要求加快稀土進口審批,但始終未獲進展。
在稀土出口審批順序上,中國優先考慮美歐,印度因缺乏可交換利益,被排在后面。歐美能以高新技術、市場準入等議價,而印度在中國眼中缺乏對等籌碼。這一現實,逼得印度不得不推進本土稀土增產計劃。
7月初,莫迪宣布投入350億至500億盧比,啟動印度稀土增產工程。印度政府出臺系列激勵政策,鼓勵企業建設稀土加工和高性能磁鐵生產設施。
印度自有稀土儲量豐富,卻因技術和產業鏈落后,開采量有限。稀土主要分布在東部、南部沿海,品位偏低,提取成本高,國際競爭力弱。
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印度在7月初聯合發布“關鍵礦產倡議”,強調減少對中國依賴,提升供應鏈安全。聯合聲明直指單一國家資源支配帶來的經濟脅迫與安全威脅,美日擁有精煉技術,印度則在產業鏈端口嚴重滯后。
印度稀土產業面臨三大困境:技術瓶頸、資源品位較低、全產業鏈缺失。即便加大投資,短期內難以形成國際競爭力。業內普遍認為,印度增產計劃主要目標是緩解國內短缺,難以挑戰中國在全球市場的主導地位。
莫迪7月初啟程訪問非洲與南美多國,包括加納、阿根廷、巴西等,行程長達8天。印度反對派譏諷其為“觀光總理”,但莫迪此行背負著明確的戰略任務:爭取國際礦產資源合作,試圖復制中國“一帶一路”在全球礦產鏈的影響力。
莫迪此行核心議題是礦產開采與供應鏈合作協議。印度意圖通過海外布局,突破本國技術、資金、產業鏈瓶頸。當前印度雖然稀土儲量可觀,但人才、資金、技術短板突出,關鍵裝備和工藝仍高度依賴進口,難以實現供應鏈自主。
繞不開的是,印度“礦產外交”策略明顯帶有模仿中國的色彩,但在國際合作與資源整合能力、資本與技術輸入等方面,受到多重限制。即便與非洲、拉美簽下協議,后續能否落地,仍取決于印度自身產業升級與外部合作的實際效果。
中印關系與東亞格局的聯動
7月初,東亞地緣格局同樣暗流涌動。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在東京公開演講,呼吁中日韓應減少對美依賴,強調亞洲區域合作的必要性。
日經亞洲評論刊文肯定中國推動的技術型福利新模式,反映出日本社會對中日韓合作的認可度提升。
韓國總統李在明也公開承認與美國經濟談判困難,呼吁加強與中國的經貿合作。中日韓三國在美國貿易打壓下,區域一體化動力顯著增強。美國“美國優先”政策,貿易壁壘頻出,成為三國深化合作的外部推手。
美國對中日韓區域合作的阻力愈發突出。鳩山強調,日本不能一味追隨美國,也不能貿然決裂,只能“拖一陣子看時機”。但日本社會主流觀點認為,繼續拖延已近極限,東亞一體化進程需加快。
歷史遺留與美國因素長期阻礙中日韓合作進程。日本右翼勢力多次在關鍵節點配合美國挑起爭端,使自貿區談判屢屢受挫。韓國同樣難以完全實現外交自主,區域合作不斷受外部因素牽制。
參考資料:
環球時報:2025-07-02 18:48:與中國競爭?印度面臨“三座大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