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凱湖面積高達4830平方公里,如果全部位于我國境內,妥妥的將是我國第一大淡水湖,歷史上這一湖泊確實全部都位于我國境內,但目前卻被俄羅斯占了三分之二,這究竟是為何?
亞洲最大界湖-興凱湖
興凱湖位于我國黑龍江省三江平原東南部與俄羅斯濱海邊疆區之間,湖泊北接我國密山和虎林兩市,周圍被山脈環繞,西北側是完達山山脈,西南為老爺嶺,東部是俄羅斯錫霍特山脈,向南則連接著俄羅斯廣闊的低平原。湖泊呈橢圓形,北寬南窄,面積高達4830平方公里,比我國目前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還要大,該湖是永久性淡水湖,屬于烏蘇里江水系,平均水深3.5米,最大水深10米,正常蓄水量達到了153.3億立方米,最大則可達225億立方米,有14條河流匯入,其中有9條直接流入興凱湖,而流出興凱湖的就只有一條,是位于東北側的松阿察河,該河是烏蘇里江重要支流,最終匯入黑龍江。湖泊多年平均徑流量達到了15.5億立方米,能占到烏蘇里江總年徑流量的3.1%,并且由于湖水調節,12月至次年3月的冬季,徑流量占烏蘇里江冬季總徑流量的20%,是烏蘇里江冬季徑流的主要來源。興凱湖北側隔著1千米的天然湖崗,有一座小興凱湖,面積約176平方公里,屬于我國內湖,并與大湖形成了"大湖浩渺、小湖恬靜"的鮮明對比。
但遺憾的是,大興凱湖卻并不完全屬于我國,中俄邊界線從興凱湖北側穿過,其中1028平方公里由我國控制,約占湖泊總面積的28%,剩下的72%則被俄羅斯管轄,而興凱湖唯一的出水通道松阿察河則是中俄國界河。
但實際上,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興凱湖完全屬于中國內湖,據文字記載,早在西周開始,興凱湖便位于中國版圖之內,唐代因盛產“湄沱之鯽”,因此被稱之為“湄沱湖”,金朝時這里成為女真族活動的主要區域,因形狀酷似傳統樂器月琴,被叫做“月琴湖”。到了清朝才被稱之為興凱湖,興凱在滿語里則意為水從高處往低處流之意,當時居住在興凱湖周圍的主要是赫哲族、滿族等少數民族,清朝還曾在此設立卡倫,進行有效管轄。那么,興凱湖后來又是如何被一分為二的呢?
興凱湖為何三分之二會劃在俄羅斯境內
興凱湖的劃界與沙俄的殖民擴張密不可分。1858年趁第二次鴉片戰爭,沙俄威脅清朝的黑龍江將軍奕山簽署《璦琿條約》,即將原本屬于我國的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60萬平方公里割讓給了沙俄,清朝則只保留了精奇里江上游東南江東六十四屯的永久居住權和管轄權,烏蘇里江以東至沿海的40萬平方公里中國領土則劃為了中俄共管區。此時的興凱湖便處于這一所謂“共管區域”。
1860年沙俄進一步迫使清朝簽訂《中俄北京條約》,將烏蘇里江以東“共管區”徹底劃為沙俄領土。原本按照雙方規定,從松阿察河到白志河一線為兩國邊界,但這會導致沙俄在興凱湖占據的水域非常有限,于是沙俄在勘界過程中,虛構了一條“白棱河”,強行將邊界線從興凱湖西北岸的“土爾河” 附近向西南推移,深入中國境內約80公里,導致興凱湖大部分被其占據。
起初清朝對此表示過抗議,但最終還是在沙俄的武力威脅和施壓下,被迫承認吐爾必拉河是白棱河,自此我國不僅失去三分之二興凱湖,同時也失去了湖泊周圍大片肥沃平原。
當時的清朝本以為在劃定中俄邊界后,便會相安無事,但沙俄仍在清朝不知情的情況下,私自勘界挪動界碑,直到被清末官員吳大澂發現,才在1886年與沙俄進行談判,據理力爭下,重新樹立“土”字碑,并收回了琿春的黑頂子地方,同時也掙得了圖們江出海權,讓失去漫長海岸線的東北地區,有了能夠進出日本海的通道。
到了20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后中俄繼續就劃界進行談判,根據歷史條約、結合現實情況,最終雙方簽署《關于中俄國界東段的補充協定》,明確了中俄在興凱湖的邊界走向,另外黑瞎子島也被一分為二由中俄各自管轄。該協定的簽署,預示著中俄徹底解決所有歷史遺留問題,長達4300多公里的邊界線再無爭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