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6月30日早上,有網友在煙臺海陽市千里巖海域附近的海面和沙灘上拍到滸苔,儼然一片海上長出“青青大草原”的奇景。什么是滸苔?為什么滸苔會大量出現?它的出現對海洋環境又有什么影響?
煙臺附近海域驚現“海上草原”(圖片來源:網絡視頻截圖)
01 海上“草原”的本尊:滸苔
滸苔屬(Enteromorpha)是一類屬于綠藻門的大型綠藻,又叫苔條、苔菜、海菜,廣泛分布于我國南北各海區,遼寧、山東、浙江、福建、廣西等地沿岸都有滸苔報道。
滸苔分布于全球海洋、河口以及海陸交界處的咸淡水環境中。一般來說,滸苔喜生于高潮帶或中潮帶的巖石、石沼中, 附著于一定的“底座”上,如固體基質、在泥沙平地,相互“糾纏”在一起;不過滸苔也并非“葛優躺”在“底座”上,由于其藻體有中空粗枝, 因而它是可以漂浮的。
2014年6月,游客在連云港在海一方海濱公園海邊滸苔鋪就的“綠毯”上玩耍(圖片來源:新華社)
02 綠潮:開啟“野蠻生長”模式的滸苔
在特定的環境條件下,海水中一些大型綠藻會發生暴發性的增殖、聚集,從而導致一種叫“綠潮”的生態現象的出現。
我們不妨把綠潮比喻為:開啟了“野蠻生長”模式的大型綠藻所引發的現象。綠藻門的不少“冤家”都會在一定條件下開啟這種“野蠻生長”模式,如硬毛藻屬(Chaetomorpha)、剛毛藻屬(Cladophora)、石莼屬(Ulva),以及我們本文的主人公——滸苔屬。
2017年6月,山東青島棧橋風景區出現大量滸苔(圖片來源:新華社)
在我國,不同海域引發綠潮的綠藻也不盡相同。比如,位于渤海海域的大連沿岸,以及東南沿海的廈門、北海沿岸,其每年春天會定期發生規模不一的綠潮,引發這些地區綠潮的主要“元兇”是石莼屬綠藻;而我國黃海海域的綠潮,主要是由滸苔屬綠藻引起的,形態結構和生長特性上的明顯差異,這也導致了它們在分布區域和爆發規模上的不同表現。此次出現海上“草原”的煙臺市的海陽市沿岸,正處于黃海海域。
03 滸苔綠潮的特點及形成
與多發生在封閉、半封閉海灣的世界其他范圍內綠潮不同,我國黃海滸苔綠潮發生在較為開闊的海域,具有以下特點:
?生物量大
?影響面積大
?影響岸線長
?遷移距離大
2017年6月,工作人員在青島棧橋海水浴場清理滸苔(圖片來源:新華社)
黃海滸苔綠潮的壯勢并非一蹴而就。它的暴發過程一般經歷以下幾個時期:
適應期→快速生長期:大約每年4月至5月期間,江蘇海域的環境條件(如水溫、光照等要素)適于滸苔生長,綠潮從適應期進入快速生長期;
快速生長期→穩定期:在滸苔“北漂”的過程中,光照強度的適宜度越來越符合它們的“胃口”,于是得以快速“成長”,漂到山東海域時,達到最大規模,進入穩定期(7月),形成一眼望不到邊的“綠色草原”;
穩定期→衰落期:好景不長,隨著溫度進一步升高,光照強度越來越強,滸苔藻體“破防”受損,發白、腐爛,綠潮漸漸走向衰亡期(8月)。
04 滸苔綠潮的危害與防治
滸苔爆發直至形成綠潮,對環境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滸苔“野蠻生長”,其他生物生長“受限”
大量的滸苔在生長過程中,不僅會消耗水中的養分,還會遮擋了陽光,這就相當于和別的生物“搶吃搶喝”,從而影響了其他生物的生長。
2008年7月10日,直升機在奧帆賽水域上空巡查滸苔的分布情況(圖片來源:新華社)
2008年7月10日,在奧帆賽水域外,漁船在布網攔截滸苔。(圖片來源:新華社)
(2)“封鎖”海面,影響海上活動和“岸容”
黃海滸苔綠潮在穩定期覆蓋面積廣,有時可達數萬平方公里。大量的滸苔聚集,會覆蓋海面,就像出現新聞中的綠色草原那樣。2008年北京奧運會帆船賽的前兩個月,亦屬于黃海海域的青島附近海域就爆發了滸苔綠潮,當時青島浮山灣奧運會帆船賽將近50平方公里的警戒水域面積上,居然聚集了超過15平方公里的滸苔。此外,綠藻會隨著海潮堆積在岸上,一旦產生腐爛也會影響沿岸的景觀。
2008年7月10日,來自日照的駁船在奧帆賽水域外布網攔截滸苔(圖片來源:新華社)
(3)死后“放毒”,“屠戮”貝類
滸苔死亡后易腐爛并發生沉降,其腐爛后產生的有害物質便隨之“入侵”下層水體中,給沿海水下養殖生物(尤其是貝類)帶來滅頂之災,造成養殖業的嚴重經濟損失。
2022年7月,環衛工作人員和大型機械在青島市市南區第三海水浴場海灘上清理滸苔(圖片來源:新華社)
面對滸苔綠潮,我們有何應對之策呢?
第一,提升預警能力。滸苔漂浮時方向不定,預警難度較大,近年來有采用中分辨率成像光譜儀、GPS、無人機遙感等技術對滸苔進行追蹤定位。
第二,加強捕撈能力。如利用圍堵法、捕撈法等“捉拿”滸苔,或者在關鍵海域設置攔截網、圍網。
第三,探索“變害為寶”的能力。滸苔作為一種天然綠藻,經過加工處理,它們就能"變身"為健康食品(比如滸苔餅干、滸苔粉)、醫藥材料、動物飼料、化工材料、紡織品等。對滸苔進行及時采集、合理利用,不讓它們死亡后產生次生災害,這種"從污染到資源"的轉變,正是可持續發展的生動實踐!
作者:盒子貓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2017年度“十佳新銳科普創客”大賽文章類三等獎獲得者
審核:劉清華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
策劃:翟國慶
出品:科普中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