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它就像一只無形的手,在孩子成長的每一個關鍵節點上發揮著神奇的作用。
每一個優秀孩子的背后,都有一個優秀的家庭。
#01
尊重孩子是家庭教育的起點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
正確的兒童觀是我們教育的一個起點,也是我們整個家庭教育的起點,體現在不同的父母不同的家庭不同的養育方式以及對基本問題的看法。
父母應該把兒童看作平等的人,有獨立個性的人,我們要自覺地意識到:尊重童年。
有了一種對孩子當下生活的尊重,對孩子本身作為人的尊重,我們很多教育方式自然就會變化。
#02
助孩子樹立自信是家庭教育的關鍵
家庭是兒童生命的搖籃,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個場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父母要了解孩子、發現孩子、悅納孩子,遵從兒童天性,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和自我成長,這是最關鍵的。
現在很多父母把別人家的孩子作為標桿,喜歡用自家孩子的短處去和別家孩子的長處比較,這樣孩子就會成長得很痛苦。
#03
好的教育是幫助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在教育的漫漫長路上,我們常常陷入一種誤區,試圖按照既定的模板去塑造孩子,希望他們成為我們心目中的“完美樣本”。
用一個標準、一個模式去培養孩子,最后大部分人是失敗者。
這是當前社會焦慮的表現,很多人把上名校當作家庭、父母、孩子成功的典范。
然而,真正的教育,并非將孩子雕刻成千篇一律的藝術品,而是幫助他們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
最好的教育是幫助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幫助他們不斷成長,不斷超越自己,更幸福地活著,做到了這一點,家庭教育就是成功的。
#04
父母的陪伴對孩子很重要
孩子來到家庭和我們成為一個共同體,這就是人生的緣分。 與孩子真正在一起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在一起本身就是教育。 和孩子一起吃飯、一起說話,無時無刻都在進行著彼此交流、學習,西方心理學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研究,他們發現孩子的詞匯量和父母在家庭交流,尤其是在餐桌上交流的詞匯量直接正相關。
在家庭里發生的一切,都會對孩子產生直接的影響。
#05
一個沒有閱讀的家庭
永遠不會有真正的教育
閱讀的種子是在家庭里播種下的。
兒童時期的閱讀和教育相關,一個沒有閱讀的家庭永遠不會有真正的教育。
兒童早期的閱讀為什么很重要?是因為那些童書的確和成年人讀的書有差別,童書會把人類最美好的東西都蘊藏于一個個人物、動物的命運之中,幫助孩子構建健全的價值觀。
在優秀的傳統家教理念基石上
構建起現代家教的大廈
優秀的傳統家教理念,是一筆寶貴的財富。
第一,傳統家教通過家規、家訓、家風等形式,對家庭教育進行規范,用制度和儀式對兒童進行教育。
第二,傳統家教強調以德為先,把做人作為教育之根本,與現代教育理念“立德樹人”是一致的。
第三,傳統家教注重父母的以身作則,強調兒童的行為訓練和科學方法。在此基礎上,現代家長需要注意辨析與舍棄傳統家教中那些不符合現代教育理念的糟粕,如懲罰教育等。
教育能否成功的關鍵
在于有沒有好習慣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衡量教育是不是成功就看有沒有形成良好的習慣。教育就是要養成對這個世界充滿好奇心,不斷地自主學習,不斷為自己充電的習慣,而不是讀書時拿100分,到了社會上連書都不看。
心理學研究發現,一個好習慣養成需要連續21天不斷的訓練,家庭要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學習習慣和閱讀習慣。
#08
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教育不僅僅發生在校園,生活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
我們需要重視家庭教育,每一個環節都能成為課堂。
用好生活的課堂,不僅能讓孩子學到更多東西,對父母來說同樣也是一種進步和成長。以親子共同活動為主體,比如,玩親子游戲,親子共讀一本書,一起看一部電影,父母和子女間的促膝長談……這些可能會對孩子的成長更有益,也將成為父母和孩子之間共同的、美好的珍貴記憶。
#09
適當放手
孩子才有成長的空間
不少家長也明白對孩子的愛要有界限,但在實際生活中總是容易過度關注孩子,“關心則亂”,最后變成控制,使孩子喪失成長的空間和自主性。
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來克服自己的控制欲,學會有智慧地適當放手。
不要包辦代替孩子的學業任務。我們應盡量讓孩子獨立完成學習任務,既不讓孩子形成依賴性而失去學習動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有助于老師掌握孩子的真實學業水平。家長應允許孩子有做錯題的機會和失敗的體驗,讓孩子在失敗中總結經驗學會成長。家長不要成為孩子學習的監督者或學習助理,而是成為陪伴者,和孩子一起成長。
不要替孩子決定他的興趣愛好。家長應該提供豐富的機會,讓孩子廣泛接觸各種項目;在不斷嘗試的過程中,孩子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年齡的增長逐步聚焦,尋找到自己真正的興趣愛好。只有真正的熱愛,才能激發人的潛能和創造力,也才能有恒心和毅力堅持。家長可以提供建議,但應該充分相信孩子的分辨和選擇能力,不要事事替孩子做主。
不要過多干預孩子的學校生活。家長應尊重學校教育的專業性和規律性,對學校教育存在的問題可以建言但不要過多干預。即使出于對孩子的關心,也不要在不完全了解情況的前提下,隨意批評學校或老師,那樣只會對孩子產生不良影響。對孩子在學校遇到的問題,要及時關注但不要反應過度。
近日要覽
審 核:李彤華
值班編輯:劉云虹
稿件來源:心理危機干預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