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最嚴禁狗令”一事鬧的沸沸揚揚,沒想到咱們老祖宗幾千年留下來中華田園犬要在咱們這一代斷了根。
中國某些區域竟然對本土培育的中華田園犬下達禁養指令,寵物行業研究者指出,這可能是外資品牌試圖占領市場的一種策略。
為何要限制飼養中華田園犬?資本運作背后的意圖為何未能引起足夠重視?
一條禁養令,暴漏了太多黑暗
被譽為“民族智慧結晶”的中華田園犬如今被禁止飼養,這是何種邏輯?合肥市最新發布的《禁養犬名錄》中明確將本土犬種列入其中,此消息引發公眾強烈質疑。作為我國長期存在并傳承至今的重要犬種,為何突然遭遇如此待遇。
民意調查結果顯示,超過80%的民眾反對這項政策。暫且不論其文化價值,僅從性格特征來看,中華田園犬溫順忠誠,遠勝于部分被列為烈性犬的品種。一旦新規實施,已飼養該犬種的家庭該如何應對。
政策風向剛一顯露,已有不少飼主考慮棄養,街頭流浪犬數量因此持續上升,無形中加重了社會管理壓力。回顧近十年全國范圍內犬只傷人事件,中華田園犬涉案比例極低,這讓人們開始反思:此次禁令是否另有隱情。
寵物行業資深專家張娟分析稱,此類舉措極可能為外資勢力的替代計劃。通過排擠本土犬種,為所謂“高端”外來犬種騰出空間,這種操作模式在多個消費領域屢見不鮮——先以進口產品逐步滲透市場,待時機成熟便完成全面覆蓋。
類似的案例早已發生多次,如雞精取代味精、復合油品替代豬油等。即便到了2025年,類似手法仍在持續上演,而公眾反應卻依舊遲緩。如今終于有人揭開真相,這也提醒我們必須重視中華田園犬的保護工作。
資本滲透嚴重
觀察當下寵物產業的發展態勢可見一斑。人類理發只需幾十元,而為寵物美容動輒數百至上千元,食品、飲品、玩具乃至營養補充劑應有盡有,整個產業鏈條蘊含著驚人的利潤空間。
寵物經濟的快速擴張離不開資本力量的推動。網絡平臺上大量內容灌輸著一個錯誤觀念——人不可信,寵物才值得信賴。許多人對此深信不疑,甚至將寵物視為家庭成員,用“兒子”、“女兒”等稱呼來表達情感,這種情緒助推了市場價格的飆升。
在都市核心區更能直觀感受到這種變化,繁華街區每隔數條街便有一家寵物商店。一只所謂“名貴”犬種價格往往高達數千元,在業內看來這已是常態,而本土培育的中華田園犬則因“不夠洋氣”被邊緣化。
不僅寵物店拒絕銷售中華田園犬,就連獸醫機構也不愿為其提供治療服務。究其原因仍在于經濟效益問題——若到農村購買一只田園犬,價格通常不超過百元;而在寵物醫院進行基礎體檢就要花費不菲,真要系統治療所花費用足以購入多只本土犬種。正因如此,許多醫生建議:“與其治療不如重新購置新犬”。
正是由于中華田園犬商業價值偏低,才導致所謂的“淘汰計劃”出現。不允許繼續飼養,實質上是在引導消費者選擇其他犬種,難道這還不足以說明是資本操控的結果嗎?再看城市流浪犬構成情況,這一現象更加凸顯。
張開眼睛看看,是誰在破壞“狗圈”
當前城市流浪犬群體中,中華田園犬占比已非常稀少。反觀那些來自國外的所謂“高檔”犬種反而成為主力軍。很多主人因各種原因隨意拋棄高價購得的犬只,由此引發的安全隱患日益突出。無論采取何種措施,核心目標始終是實現文明養犬。
出臺各類養犬限制政策的根本目的,在于最大程度減少犬類傷人事件的發生。大型猛犬本身就存在較多不確定因素,加之部分養犬者責任意識淡薄,使得風險進一步加劇。不過這類禁令終究只是過渡性方案,畢竟問題根源并不在于犬種本身。
其實公眾心中都明白,所有規定都是為了約束不負責任的行為。只要每位養犬者都能妥善管理自己的寵物,無論是當作伴侶還是家人對待,政府都不會輕易介入。但現實情況是很多人確實無法勝任飼養任務。
更令人擔憂的是,有些人不僅疏于管理,甚至縱容自家犬只滋事擾民。因此比起單純限制犬種,不如加強對養犬者的規范。例如制定明確的噪音處罰標準、犬只傷人追責機制等,通過完善法律體系促使養犬者自覺遵守規則。
無論如何,作為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精心培育的傳統犬種,中華田園犬不應被時代拋棄。盡管外觀略顯樸實,但在實用性與適應性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希望各地在制定相關政策時能夠慎重考量,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文化流失。
信息來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