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外打了一整天桌游,家長們卻絲毫不急——7月3日,第二屆“我們的國家公園”科學桌游挑戰活動在上海師范大學附屬虹口中學舉辦,來自上海16個區的648位中小學生集結成162支隊伍,在體育館里展開了一場熱烈又燒腦的科學桌游比拼。
比賽中,學生們一手拿著各類動植物卡牌,一邊大腦飛速運轉,思考如何讓自己代表的珍稀動物獲得更多棲息地。從三五好友圍坐游戲,到校內組建專門社團,再到走上全市賽場,一盒科學桌游玩出彩、玩出圈,還真不止是“好玩”那么簡單。
打著游戲,科學知識悄悄“進腦了”
比賽當天,嘉定區實驗學校三年級學生黃楊皓清晨6點就起床整裝待發。從上午10點首輪對決開始一直到下午4點,他連戰6輪,輪輪登頂,最終擊敗18位對手摘得初級組冠軍。
其實,這場勝利的“訓練期”早在一年前就已開始。那時,黃楊皓第一次接觸到由上海科技館原創開發的科學桌游《大熊貓國家公園》,此后便一頭扎進了“動物保護”的博弈世界。每周三,他都會到學校桌游社團與小伙伴切磋,在一局局游戲中,熊貓種群的繁衍規律、生物鏈的基本結構等科學知識悄然刻入腦海。
《大熊貓國家公園》桌游內有動物圖鑒(圖/劉琦攝)
《大熊貓國家公園》面向小學低年級群體,玩家以“動物保護工作者”的身份,通過版圖拼接機制連接起竹林、高山、森林、水域等生態元素,為野生動物打造連通的棲息地和生態廊道。游戲勝負并非只看卡牌運氣,而取決于玩家對生態系統完整性的理解和布局能力。上海科技館科學傳播中心章佳敏介紹,設計這款游戲的初衷,是讓孩子理解:生態保護不只是保護某一種動物,更是守護它們賴以生存的完整而多樣的生態系統。
同場比賽中,還有面向更高年齡段的《雪山之巔·三江源》和《雨林奇境》兩款科學桌游,它們通過不同生態背景和策略機制,匹配學生認知發展的節奏,也豐富了“科學+游戲”的表達方式。
一盒桌游,玩出科普“閉環”
“這次比完賽回去,社團該更火爆了。”青浦區御瀾灣學校科學老師徐瑩瑩帶著校內桌游興趣小組的24名學生前來參賽,其中多人獲獎。她回憶,去年上海市首屆青少年科學桌游挑戰活動讓她看到了這個科普“新招”,于是她在校內迅速組建桌游興趣社團,吸引了大批學生主動報名。
在游戲中,徐瑩瑩發現學生們對課本科學知識的理解明顯加深了。比如抽象的“食物鏈”概念,通過《雪山之巔·三江源》的博弈體驗就變得直觀:藏狐占據旱獺洞穴,是“弱肉強食”法則最生動的例子。不少學生甚至對游戲中的“NPC”(劇情推動者)——雪豹、白唇鹿、兔猻等野生動物產生濃厚興趣,希望實地走進青海,感受它們的生存環境。
《雪山之巔·三江源》游戲比賽現場
從拉孩子“入坑”科學,到“盤活”課本知識,再到競技比賽“出圈”,一盒科學桌游從家里走進學校、走上舞臺,玩出了科普“閉環”。
上海科技館科學傳播中心主任宋嫻透露,上海科技館未來還將推出更多主題桌游:國家公園系列將新增《東北虎豹國家公園》《武夷山國家公園》兩款新產品;珍稀物種系列將推出小熊貓主題新作;天文系列則將在7月5日“天文之夜”發布首款作品《烹飪宇宙》。
目前,科學桌游已進入虹口、崇明等區的課后服務體系。上海科技館還將持續推動“科學桌游進校園”計劃,向教師提供系統化課程支持和資源包,讓課后服務更科學,也更有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