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給你一片寶貴的都市綠洲,
你該怎樣去搭建一座生境花園?
7月5日,煥新開放的延富花園迎來一場生動的“生態公開課”。由靜安區綠化管理中心與上海自然博物館(上海科技館分館)聯合主辦的“趣逛自然”社區公園季活動,走進延富花園,開啟“生境花園創想計劃”,帶領10組親子家庭和線上觀眾一同解碼這片“生境綠洲”的奧秘。
延富花園是一座以生境花園為特色,集生態修復、文化展示、科普教育、休閑娛樂為一體的高品質社區公園。如何在城市里模擬自然生態群落?如何營造可供動物穿梭的生態空間?這些問題,在延富花園精心設計的生境科普游覽路線里都能找到答案。
上海自然博物館副研究館員、浙江大學生態學博士徐珊珊與上海市園林設計研究總院有限公司第一設計研究院副院長、設計總監陳偉共同引領戶外導覽,帶領充滿好奇心的親子家庭,深入公園的林間小道,用發現的眼睛解讀這片都市綠洲的生態語言。
導覽沒有固定的講臺,公園的每一處景致都是生動的教具。陽光透過高大的喬木,灑在濕潤的林地上。徐珊珊停下腳步,指著腳邊一片形態舒展、綠意盎然的植物,親切地招呼孩子們圍攏:
“快來看,這是腎蕨,看它羽毛狀的葉片,是不是很特別?”
“還有這個,葉子圓圓的,像小蒲扇的,叫大吳風草。它們可都是我們上海的‘原住民’,正宗的本土植物!”
孩子們紛紛蹲下身,仔細觀察這些平時可能被忽略的“鄰居”。
行至一棵樹下,徐珊珊指著樹干上一個木制小裝置,輕聲問道:
“大家猜猜看,這像不像一座‘小公寓’?”
“是給小鳥住的嗎?”一個孩子搶答。
“仔細觀察,這些‘房間’的洞口是不是很小?”徐珊珊笑著引導,“它叫‘昆蟲旅館’,專門邀請各種昆蟲‘小房客’入住的!”
陳偉也向孩子們解釋道:
“我們特意在樹干上設置了好幾個這樣的‘旅館’,給城市里忙碌的小昆蟲們提供安全的棲息地。”
孩子們的探索目光很快被另一些“神秘裝備”吸引。在昆蟲旅館不遠處,一塊圖文并茂的科普展示牌介紹著公園里常見的鳥類。而在樹干更高處,一個不起眼的小型生物監測器正安靜地工作著。
“大家看到樹上的這個攝像頭了嗎?”徐珊珊引導孩子們抬頭尋找,并解釋道:“這是紅外監測設備,它能夠自動記錄下公園里有哪些小動物‘到訪’,比如什么鳥兒常來、小動物是否造訪過枯木堆……是一個城市野生動物監測的點位,未來將長期為生境花園的生物多樣性研究和科普教育積累數據和素材。”
記者了解到,延富花園的改造核心亮點,就在于生境的營造。
“改造中,我們在公園功能塑造的同時,精心保留原有良好生境基礎,并新增了超過1000株‘四化’植物和鄉土植物,目的就是營造和優化城市野生動物棲息的環境。”陳偉告訴記者。
導覽延伸至公園的各個生態節點。在生態池塘邊,孩子們仔細觀察著水體里有哪些動植物;在巖石花園,孩子們饒有興趣地研究巖石縫隙中生長的小花;在兒童活動場地,孩子們釋放著熱愛運動的天性……巖石縫的生命,池塘里的生態,孩子們在發現中學習,在這里,推窗見綠升級為出門即學。“看到了小魚,認識了蕨類,有好多種植物!”九歲的何舒涵興奮地告訴記者。
“傳統公園可能更多強調的是綠化、美化功能和一些生態效益,對于科普教育實際上還是有很大的增進空間。”徐珊珊感慨道,“但這次改造特別增強了科普工作。游覽過程中孩子們可以看到很多植物下面都有物種標識牌,這其實是他們了解上海本土植物、認識當地生態環境的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
她總結道
“自然教育早已走出博物館圍墻,延富花園這樣的生境公園,就是城市里最鮮活、最前沿的‘自然課堂’。這幾年我們與靜安區綠化部門合作,走訪了許多公園,發現科普知識已越來越多地嵌入其中,相信未來這塊工作會做得越來越好。”
戶外導覽結束后,親子家庭來到游客服務中心二樓的教室,在上海自然博物館講解老師的帶領下,親手打造供鳥兒棲息的小木屋,工具的敲打聲與孩子們的歡笑聲交織在一起,一座座充滿童趣與愛心的“鳥類公寓”逐漸成形,延富花園這堂生動的“生態公開課”也迎來了尾聲,孩子們收獲的遠不止于知識。
這場“趣逛自然”之旅,揭開了“生境花園”如何尊重生態、模擬自然、融入科普的營造密碼,更在親身體驗中,悄然將熱愛自然、守護生態的種子,播撒進小小的心田。
記者:蔣文婕
圖片:肖鳴亮、蔣文婕
視頻:錢堃
編輯:葉蘋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靜安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