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婦科二區劉娟主任團隊接診到一個寶藏女孩——19歲大學生孫同學,被"大姨媽"折騰半年,總時不時流點血!檢查發現,小孫宮頸口竟卡著一塊約2cm息肉,重點她還是月經超準的“母胎solo”!直接打破了"沒X生活=婦科絕緣體"的玄學!
01、什么是子宮內膜息肉?
子宮內膜息肉是子宮內膜局部過度增生形成的良性腫物,可單發或多發,大小從幾毫米到數厘米不等。常見癥狀包括:
--異常子宮出血(月經量增多、經期延長、非經期出血);
--絕經后出血;
--無癥狀(部分患者僅在體檢中發現)。
02、無性生活為何也會患病?
許多年輕女性認為“沒有性行為就不會得婦科病”,但子宮內膜息肉的發生與以下因素相關,與性生活無必然聯系:
1. 激素水平失衡:雌激素過度刺激子宮內膜增生是主要誘因。肥胖、壓力、內分泌疾病(如多囊卵巢綜合征)均可導致雌激素水平異常。
2. 慢性炎癥:長期婦科炎癥(如子宮內膜炎)可能誘發息肉形成。
3. 遺傳與代謝因素:家族中有子宮內膜病變史者風險較高。
4.其他誘因:年齡(30-50歲高發,但年輕患者并不罕見);長期服用雌激素類藥物或含激素的保健品。
03、年輕女性為何更易被忽視?
1. 認知誤區:認為“未婚無性生活=無需婦科檢查”,錯過早期診斷機會。
2. 癥狀隱匿:案例中的患者僅表現為“偶有下腹脹痛”,異常出血量少,易被誤認為是月經不調。
3. 體檢缺失:無性生活女性常回避婦科檢查,但經腹部超聲(無需經陰道)即可篩查。
04、診療建議:早發現、早干預
1. 定期體檢 :18歲以上女性:每年一次盆腔超聲(無性生活者可選擇經腹部超聲);有異常癥狀者:如不規則出血、痛經加重,需及時就診。
2. 高危人群篩查:肥胖、月經紊亂、家族史者應縮短檢查間隔(每6個月)。
3. 治療選擇:
①隨訪觀察:每6-12個月復查超聲,監測息肉變化
適用人群:無癥狀的小息肉(<1 cm);絕經后無癥狀息肉(惡性風險低)。
②藥物治療:
③手術治療:>1 cm 癥狀性息肉→ 宮腔鏡切除;術后復發性息肉→ 宮腔鏡 + 電切術 / 激光;高危息肉(TP53/MSI-H 突變) → 建議手術切除,并定期隨訪;子宮切除術→ 僅適用于惡性息肉或合并其他子宮疾病(如肌瘤、腺肌癥)且無生育需求者。
④生活方式調整:控制體重,減少高激素食物(如蜂王漿、過度加工的食品); 避免長期服用含雌激素的保健品。
監制丨曹永
總編丨馬傳衛
副總編丨范玉嬌
編審丨劉燕敏
審核丨劉娟
供稿丨李春陽
編輯丨張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