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司法,是社會治理的關鍵一環;法官,是公平正義的裁量者與實踐者。執行法官以堅忍破解“紙上權利”的困局,民事法官平衡著情理法的微妙天平,知識產權法官以專業目光審視著無形的智慧結晶……
時代奔涌向前,對法律的訴求日益多元。法官如何應對新的司法挑戰,推進法治中國進程?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副院長宋魚水法官,緊跟時代步伐,35年審判生涯持續追求公平正義;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人民法院副院長黃志麗法官,解心結化糾紛,被群眾稱為“知心法官”;北京市大興區人民法院政治部主任趙鑫法官,深耕執行領域,在破解執行難題過程中捍衛公平正義;廣州知識產權法院專利審判庭庭長肖海棠法官,守護創新發展,為行業樹立標桿……他們躬身耕耘,在這片土地上播撒法治的種子。日前,光明日報記者對四位法官進行了專訪,且來傾聽他們的履職故事。
宋魚水:以有形之裁判 釋放公正力量
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副院長宋魚水作為審判長正在庭審。資料圖片
35年過去了,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副院長宋魚水仍然記得她審理的第一個案件——為給餐館送菜的農民工索要菜錢。農民工成功拿回價款時感動落淚的樣子讓她深有感觸。
“有的當事人可能一輩子只進一次法院,很多情況下,我們需要和當事人交心,去體驗他們的心路歷程,給予他們面向未來的勇氣。”宋魚水說。
從此,宋魚水為自己立下規矩——不輕視小額案件和當事人的任何權利。
21世紀初,宋魚水曾辦理過一起由職工跳槽引起的侵害技術秘密糾紛。組織當事人證據交換、鑒定人出庭、專家陪審員參與……宋魚水和同事們花了很大力氣查明真相,一切進展順利,當裁判有望時,宋魚水內心卻涌起一股強烈的調解愿望。
“情勢雖劍拔弩張,但雙方都愿意向法官傾訴。我想事情還有轉機,還有調解的空間。”抱著這個想法,宋魚水分別與當事人交流,經過不懈努力,最終達成所愿。
那時,在北京中關村,在技術革新的助力下,不少小企業變成了大企業,大企業變成了國內知名企業。這些企業的成長并非一帆風順,他們需要法律保駕護航。
“法官在嚴格依法辦案前提下,如何以更高的站位服務企業、服務大局,是時代給我們的考題。”宋魚水感慨。
隨著我國科技公司創新能力不斷增強,創新活動趨于頻繁,知識產權糾紛不斷增多。2014年,北京知識產權法院應運而生。
十多年來,宋魚水辦理了一批知識產權領域“全國首例”案件和有重大社會影響的案件,既尊重已有的創新,又促進未來的創新,在創新體系的利益衡量中不斷透視權利及其邊界,促進技術、文化的活躍與發展。
比如,在2018年,宋魚水審理了一起涉外專利案。“這個案子涉及半導體、光學等領域,并且當事人在德國、美國等國家都有訴訟,各個國家的裁判結果不一樣,‘同族專利’是否該被保護存在爭議。”宋魚水說。
為解決這些難題,宋魚水根據人民陪審員法相關規定,從具有專業知識背景的人民陪審員中隨機抽選4名,組成7人合議庭審理該案。最終判決維持了涉案專利的有效性。
外方當事人高度評價稱:“判決不僅關乎本公司的運營,更影響全球LED行業的技術發展,展現了中國法院的司法公正。”
曾經有一家案涉公司給宋魚水送過一面錦旗,上面寫著“辨法析理,勝敗皆服”。這句話至今仍鞭策著宋魚水。
她告訴記者,辨法析理是手段,勝敗皆服是目的。“讓人們服的是什么?是公正的尺度,是準確的判斷。”
黃志麗:阡陌間化紛爭 茶香中解心結
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人民法院副院長黃志麗(右一)為社區群眾提供法律咨詢。資料圖片
工作第19年的一個酷暑,黃志麗輾轉于工地現場,為一件樁基施工款糾紛奔走。
這是福建漳薌的一處房地產項目,某承接商實施了該項目樁基工程。完工后,雙方因樁基施工數量產生爭議,而樁基已深埋在建筑地下,具體數量不易查清,承接商與地產商各執一詞。黃志麗在設計院檔案室如山的文件中翻出施工圖,在項目部的紙堆里扒出施工監理記錄,往來多地取證,同負責人不斷交涉。當完整的證據鏈逐漸清晰,地產商當場啞然。
這個故事后來被改編成了電影《知心法官》。這樣的場景,也在福建省漳州市薌城區人民法院副院長黃志麗扎根基層法庭的30年里反復上演。從書記員到副院長,她審結民商事案件7000余件,調解撤訴率達90%。她說:“我俯下的是身板,樹起來的是信任。”
作為民事法官,黃志麗經手的案件總裹著“煙火氣”。這些案子看似簡單,但做到妥善處理并不容易。只有同時解開當事人的“法結”與“心結”,才能讓法治理念真正走進老百姓的內心。
“黃法官,我撤訴。”在第八次當面調解后,繼母黃某終于拿到了繼子陳某給的3萬多元現金,撤回了起訴。陳某父親去世后,陳某將現金、存款、撫恤金7萬多元統統領走,一點也沒留給繼母黃某,兩人矛盾由此爆發。為解開二人心結,黃志麗放棄了開庭審理這一最簡單快捷的解決方式。4次走訪,40公里行程,33小時談話……黃志麗堅持下“苦功夫”,用“笨辦法”。在她苦口婆心的勸解下,兩人態度終于都慢慢軟了下來。
在薌城區街巷阡陌間,她總結出“三個貫穿始終”工作法:調查研究貫穿始終,減少錯案發生概率;親和調解貫穿始終,彌補剛性司法不足;釋法析理貫穿始終,實現法律規范與道德人情的互釋交融。
2012年春天,全省首個“黃志麗法官工作室”的銅牌掛在了漳州南坑街道。如今,每周兩次的“法律茶攤”,她用閩南語講解民法典,幫阿婆算清拆遷補償賬,教商戶規避合同陷阱。她把案件帶到村子里、小區里,把巡回法庭搬到祠堂、曬谷場、家門口。13年來,5個工作室衍生出23個特色服務點,審理一件、教化一片,在“法律茶攤”的良性運行中,化解了大量處在萌芽狀態的矛盾糾紛。鄰里糾紛,妯娌矛盾,贍養權責……都能在這個“厝邊茶桌”上找到解法。
如今的薌城街頭,黃志麗這位“俠女”法官也不再獨行。32名“小黃法官”活躍在社區網格,他們秉持“三個貫穿始終”的工作方法,將法治的種子播撒在大街小巷。
趙鑫:專注執行攻堅 平衡法理人情
北京市大興區人民法院政治部主任趙鑫正在整理案卷。資料圖片
累計執結案件1萬余件,執行到位金額超20億元,這是北京市大興區人民法院政治部主任趙鑫在執行一線堅守14年來的成績單。每一個案件背后,不僅有他對公平正義的執著追求,更有他對百姓切身利益的深切關注。
將法院生效的判決、裁定有效執行,關乎當事人勝訴權益的兌現,是司法公信力的重要體現。
執行工作充滿了挑戰。趙鑫常常面對各種各樣的困難:被執行人不履行義務、信息不對稱、資源難以調配等。但他深知,執行工作直接關乎判決相關聯的百姓的生活。因此,在執行過程中,他不僅依照法律辦案,更始終堅持人性化的司法理念。
2011年,趙鑫剛踏入司法崗位不久,就接手了一個涉及撫養費糾紛的案件。案件的申請人是一位帶著兩個年幼孩子的母親,生活困頓。男方拖欠多年的撫養費讓其生活雪上加霜。
當時技術條件不是那么發達,查詢男方的財產和房屋信息都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時間。
“當時心里沒有別的念頭,只想著一定要找到他。”趙鑫和他的團隊走訪多個銀行,進行資產查詢,經過兩天的蹲守,他們成功確認了男方的住址。
最終,在法律的威懾下,男方履行了支付義務。
趙鑫曾處理了眾多重大疑難的騰退案件,這類案件之所以難突破,一個重要原因是,當雙方的艱難處境擺在面前時,需要將雙方都妥善安排。
有一個案件令趙鑫記憶猶新。案件被執行人是一位80多歲的老太太,患有心臟病,孫子被確診為白血病,兒子收入微薄,一家人的生活早已陷入困境。
與此同時,60多歲的申請執行人也是離婚后孤身一人,疾病纏身,僅依靠退休金維持生活。兩位當事人都面臨著巨大的生活壓力,如何在法理與人情之間找到平衡,成了趙鑫面臨的巨大挑戰。
趙鑫多次與兩位當事人溝通,細心了解他們的困境和需求。在了解老太太的家庭情況后,趙鑫決定,幫助老太太找到臨時的安置房,同時為申請人籌措臨時安置資金。
這一解決方案最終獲得了雙方的認可,案件得以順利執行。
趙鑫不僅是執行一線的堅守者,更是改革創新的探索者。2016年,大興區法院執行局率先進行團隊化改革,趙鑫拉上兩名法官助理與兩名書記員組建了最初的“趙鑫團隊”,開始團隊化的摸索。
僅兩年時間,趙鑫團隊已經發展為由四名法官助理、四名書記員組成的“超級團隊”。每個人分工明確、各有側重,并且充分運用網絡協查、電子錄入等信息化手段,工作效率得到了很大提高。
如今,趙鑫與團隊一如往常,奔走于大街小巷,努力將當事人勝訴權益及時“兌現”,守護著司法的權威,也呵護著執行的溫情。
“在新時代,我會繼續擔當起職責使命,實現執行工作最好的發展。”趙鑫如是說。
肖海棠:深耕知產審判 護航創新發展
廣州知識產權法院專利審判庭庭長肖海棠(右一)對一案件開展專利侵權比對。資料圖片
當今社會,知識產權審判領域技術迭代迅速,案件復雜程度與日俱增,法官常面臨“超綱題”,但這卻是廣州知識產權法院專利審判庭庭長、三級高級法官肖海棠的“家常便飯”。
22年前,初入法院的肖海棠還是個書記員。當時庭里多是法律關系簡單的侵權案件,處理起來相對容易。但隨著時代發展,知識產權成為企業核心競爭力,我國知識產權法律制度經歷改革,廣東法院知識產權案件“井噴”。2009年起,疑難復雜案件增多,“IPAD”商標權屬糾紛、360與騰訊反不正當競爭案等,凸顯了企業對司法保護的迫切需求。
2013年,肖海棠迎來“第一大難關”——華為訴美國IDC公司壟斷糾紛案。這是中國首宗企業反訴外國企業反壟斷案,國內無先例、國際無共識。“當時我對這領域完全陌生,國內沒案例,連‘標準必要專利’都少有人知。”肖海棠回憶。但她毫不畏懼,一頭扎進陌生領域,邊學邊辦。同事稱她處于“海綿學習狀態”,無數個日夜,她把自己關在辦公室,萬字文書、中英文材料堆滿書桌,見證著她的努力。“堅持到第五天的時候,順了!”回憶起當時的情景,肖海棠仍難掩興奮。
其后,肖海棠將全球思維、國際視野與中國法律語境相融合,對通信領域相關市場界定、反壟斷法的域外管轄等法律問題進行了深入探索和詳細論證,最終認定美國IDC公司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應賠償華為公司2000萬元經濟損失。
案件宣判后,反響巨大。有世界知識產權界“福布斯”之稱的英國《知識產權管理》雜志,將之評為“全球年度案例”。
當時,國內國際知識產權糾紛頻發,專利等技術類案件增幅較大,所涉技術前沿、案情復雜,涉案標的額巨大,且不正當競爭案件數量日益增多,構建公平公正的市場競爭秩序迫在眉睫。如何通過司法守護企業的創新成果是個時代命題。
肖海棠根據行業調研情況和司法審判實踐,和同事們組成課題組,制定了《關于審理標準必要專利糾紛案件的工作指引》,為全球通信領域出現的“標準必要專利”糾紛提供中國法院的解決思路。該“指引”發布后,獲得國際知識產權界肯定。
從書記員到知識產權法官,肖海棠始終在法條與創新間尋找平衡,努力在個案與時代間架起橋梁。她說:“無論是司法裁判還是司法服務,必須站穩人民立場,化解源頭矛盾,不負組織信任,不負人民期盼,不負時代重托。”
來源:光明日報
記者:陳慧娟 | 通訊員:王雪峰 柳素雯 張愷芮 馬嘉儀 馮嘉欣
編輯:平鈺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