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備受矚目的中國歷史文化名街——長春市新民大街歷史文化街區煥新開街即紅,一時間游客如織、熱鬧非凡。
“太驚艷了,真是不虛此行。”
“你到社交媒體上瞅瞅,新民大街刷屏了。”
“煥發新活力、又不失韻味,妥妥長春新地標。”
你一言,我一語。從游客“密集”交流中,記者感受到了新民大街“修舊賦新”后的滿滿活力值。
新民大街開街,為何瞬間走紅?這背后驅動力是什么?今天,就跟大家聊聊。
新民大街的此番更新背后,是有現實需要和時代訴求的
長春新民大街,一條承載著城市記憶的“中國歷史文化名街”。
這條北起解放大路,南至新民廣場,全長1445米的街道,曾在2012年6月榮獲全國第四批“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的殊榮。然而,隨著歲月的流轉,街道的基礎設施與環境風貌漸漸無法適應現代都市的飛速發展與居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精神需求。
這也是去年,新民大街被提升至省、市兩級的重點城市更新項目的重要原因。
今年2月,長春市正式啟動了新民大街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提升工作,旨在打造一處獨具長春特色的文化旅游新地標。
新民大街的改造提升工程涵蓋方方面面。
比如,拆圍透綠,重構城市客廳;展陳再造,上線長春歷史文化博物館;亮化添彩,吉塔光影織夢點亮城市夜空;等等,都是本輪改造的點睛之筆。
一條歷史名街的改造,能帶來多少驚喜?長春新民大街的答案是:不只是“歷史可讀”,而是“城市可游”。
換句話說,新民大街的開街,是長春城市發展歷程中的一次重要跨越。
行走在新民大街上,濃厚的歷史文化氛圍撲面而來的同時,商業業態迭代、公共空間實現再造,也放大了“長春,就是長春”時代內涵。
這條街上,吳彥祖咖啡、言幾又書店、宋洋美術館等29個特色品牌入駐,瞬間變身“打卡點”“網紅店”,全新商業業態的植入,實現城市記憶的延續和文化的再生。
新民大街不僅僅是一條街,它更是一條中軸線。
于長春而言,其追求的絕非是一條街的“流量”,而是聯動大棋局。
新民大街,與兩端的紅旗街商圈和桂林路商圈無縫銜接后,也催生化學反應。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多家知名商場明確表示,新民大街的升級給商場帶來人氣涌動和沸騰的商機。
喚醒“一條街”,其實還藏著“一座城”。
作為城市文旅新地標,新民大街串聯起偽滿皇宮博物院等歷史地標,構成了城市核心區;向東形成以凈月潭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等為中心的生態文化之旅;向西形成以長影舊址博物館等為載體的產業文化之旅。同時,伊通河55公里濱水綠道等構成的城市濱水景觀帶,與新民大街共同繪就長春“一心一帶兩翼”全域文旅融合發展總體格局。
此外,長春上線運營“春城漫游”觀光巴士,以長春歷史文化博物館和偽滿皇宮博物院為起點和終點,讓移動車廂成為傳播城市文化的流動舞臺。
若從經濟視角審視,新民大街的更新與周邊商業、景點實現串聯,關聯產業形成集群效應亦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
對于城市歷史文化,保護是前提,傳承是基礎,創新是關鍵。
城市更新的目的,不是簡單的建筑拆與建、空間調與換,而是在于持續激發城市生命力和創新力。
如何將歷史文化街區激活?怎樣從“保護”到“活化”中找尋破局之道?
長春新民大街,進行了有益嘗試,也帶來了珍貴啟示:歷史街區改造,不僅是對舊貌的重塑,更是對歷史的延續與升華,是對城市生命力的重新激活。
老的是街區,新的是玩法。
煙火人間,市井繁華。走進一條街,品味一處景,打開一座城。以點帶面塑造城市競爭力,長春這波操作有“面子”更有“里子”!
中國吉林網 吉刻APP
記者 欒喜良
攝影 羅浩 李煦 蔣盛松
初審:熊一黎
復審:曲翱
終審:陳尤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