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記》中的孝文本紀的最后,司馬遷是這樣評價漢文帝的,“孔子說,一定要經過三十年,然后仁政才能成功。一個品德好的人治理國家一百年,也可以戰勝殘暴,廢除刑殺。這話說的真是正確啊,從漢朝建立到漢文帝四十多年,德業興盛到了極點。漸漸的向修改歷法、確定服色、舉行封禪這一目標接近了,可是由于謙讓,至今沒有完成,這難道不是仁德嗎?”
短短的幾句話,司馬遷對文帝的一生給予了高度的贊揚,通過感慨開創盛世的艱難,肯定了漢文帝在文景之治的時代中作出的巨大貢獻。或許是因為司馬遷本人遭受了肉刑,所以他特別強調了漢文帝在廢除肉刑與連坐等法律方面的仁德。司馬遷或許也認為漢文帝更有資格進行更化改制和封禪泰山,不過因為謙讓而沒有這么做。
對比一下文、景、武三位皇帝的本紀,就可以知曉司馬遷對于漢文帝的評價有多高。因為李陵事件,司馬遷對漢武帝的評價整體較低完全在情理之中,然而文景時代的另一位主人公在司馬遷的筆下,評價也是相當一般,除了一些必要的政治事件和人事安排被記錄之外,幾乎沒有記載任何更多有關漢景帝的歷史,篇幅之少甚至還不如一些世家和列傳。當然,也不排除司馬遷所寫的內容得不到漢武帝的承認,被迫進行了刪減的可能。至于漢武帝的本紀,或許他一生最引以為傲的功績就是對匈戰爭,然而司馬遷幾乎只字未提,而漢武帝求仙問道,追求長生不老,以及封禪泰山的歷史卻詳細記錄。
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可以說除了堯舜禹湯這些上古時期的圣王之外,司馬遷對漢文帝的評價幾乎是最高的一位。然而漢文帝既不是開國之君,也不算中興之主,執政時間也不是很長,他甚至連即位都充滿意外和爭議。司馬遷為何對這位君王高度贊揚呢?一方面可能是司馬遷想要借古諷今,抬高文帝,貶低景帝和武帝。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漢文帝的政治生涯可圈可點之處很多,確實堪稱千古圣君。
在漢文帝執政的20多年中,他很好的延續了高帝以來“黃老無為”與民休息的政策,對內輕徭薄賦,重視農業的發展,對外通過和親政策盡可能保持與匈奴的和平局面,不輕易的挑起戰爭。漢文帝的一生也都十分節儉,這在他的遺詔中就得到充分的體現,他提出要薄葬不要厚葬,不要過度操辦喪事,為此他甚至提出了具體的日期要求,全國哀悼三天,完事后該怎么喝酒吃肉,該怎么嫁娶娛樂都恢復正常。可以看出漢文帝畢生的執政理念就是發展經濟,勤儉節約,盡量減少對百姓的干擾。在他的治理下,大漢朝徹底扭轉了秦末以來民生凋敝的狀況,為文景之治奠定了基礎,也為漢武帝時期的各項變革奠定了基礎。
從恢復民生與發展經濟的角度來說,漢文帝取得的成績確實要遠超眾多的封建君王,至少遠勝他的寶貝兒子和孫子。然而一代人只能完成一代人的使命,漢文帝的使命就是發展經濟,恢復民力,為后世之君積攢實力。他本人未必不想成為大有為之君,但是如果漢文帝像漢武帝那樣對內加強管控,對外發動全面戰爭,或許大漢朝就滅亡了。而漢景帝也基本上延續了漢文帝的道路,只是因為執政時間相對較短,所以很多想做的事情已經來不及實施了,但漢景帝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那就是全面削弱了諸侯王國,這就為武帝時代政策的全面轉變打下了基礎。而漢武帝繼承了文景兩朝的巨大遺產,想做出一些功績就是水到渠成了。
文人體恤百姓的疾苦,所以厭惡戰爭是可以理解的,史官有自己的歷史觀也很正常,畢竟漢武帝執政后期的很多政策嚴重影響了百姓。如果說他執政前期的對匈戰爭是自衛與反擊,是正義性的戰爭。那么后期對匈奴以及西域的一些用兵,稱之為窮兵黷武是毫不為過的。大漢王朝在他的折騰下,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也是事實。然而盡管如此,漢武帝在晚年頒布罪己詔,也是難能可貴的,知錯改錯的君王很少,承認錯誤的君王就更少了,漢武帝就是其中一位,與此同時,他為大漢朝選定的繼承人和輔政大臣也是合格的,從這一點看,漢武帝也是偉大的。文、景、武三位皇帝,在各自的時代,也都完成了各自的歷史使命,他們都是偉大的君王。
(談歷史地理,說人文教育,聊讀書心得,交天下朋友,歡迎大家點贊與關注帆哥的人文小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