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司馬懿,現代人第一反應往往是《三國演義》里那個"扮豬吃老虎"的老狐貍:被曹操猜忌時裝病裝傻,跟諸葛亮斗智時被罵作"畏蜀如虎",連曹爽都覺得他是"暮氣沉沉的老廢物"。
可誰能想到,就是這個人,到走路都直不起腰的年紀,竟把曹魏三代帝王的心血連鍋端走,讓"三國歸晉"成了板上釘釘的事。
那個時代是一個風云突變、英雄輩出的亂世時代,同樣也是一個文學高度發展的時代,今天我們來聊聊司馬懿筆下的一首詩。
司馬懿出身河內司馬氏,妥妥的名門望族,自幼聰明過人,早年曹操想招他做官,他還擺架子裝病不去 —— 不是不想干,是覺得曹操 “挾天子以令諸侯”,名聲不好聽。后來曹操威脅 “不來就抓你”,他才乖乖出山,成了曹丕的 “首席軍師”。
曹操活著時,他天天研究兵法不摻和黨爭;曹丕、曹叡當政時,他成了 “救火隊長”,西拒諸葛亮,東抗孫權,硬生生把自己熬成了曹魏的 “定海神針”。
公元 237 年,三國的 “劇本” 已經進入后半段:諸葛亮剛去世 3 年,蜀國元氣大傷;孫權在江東養老,沒啥大動作;曹魏本以為能喘口氣,遼東卻出了個 “刺頭”。
遼東公孫淵突然宣布獨立,自稱 “燕王”,還偷偷聯絡孫權,想南北夾擊曹魏。
魏明帝曹叡先后派了幾波人去打,結果全被公孫淵揍了回來。這下曹叡慌了,不解決這事,就相當于曹魏背后一直捅了把刀,那不是膈應人嘛。于是曹叡想起了年已五十八歲的舞陽侯司馬懿。
此時的司馬懿因為避免猜忌,正在家"養老",曹叡一紙詔書下來,他立馬接旨出發出征,以閃電戰直撲遼東,斬公孫淵父子首級。
遼東大定,司馬懿班師回朝途中衣錦還鄉。站在河內溫縣故土上,這位老將豪情勃發,揮毫寫下了他人生中唯一傳世的詩作。
《征遼東歌》
魏晉·司馬懿
天地開辟,日月重光。
遭逢際會,奉辭遐方。
將掃逋穢,還過故鄉。
肅清萬里,總齊八荒。
告成歸老,待罪舞陽。
“天地開辟,日月重光”,開篇這兩句,是暗指曹魏統一有望。
漢朝滅亡后,天下大亂,而曹魏幾代人在這基礎上勵精圖治,天下即將歸為一統,該有新秩序了。
“遭逢際會,奉辭遐方”:幸逢明主遇良機,奉旨遠征鎮邊陲。
這里司馬懿表面上在謙虛,說自己是因為運氣好才被派去遼東;實際上是在強調:我可不是普通的將領,是皇帝親自選的"救世主"。
結合當時的背景,曹叡確實把遼東的希望全押在他身上,所以這句話既是自謙,也是自夸,沒準人家心里想的是便是這事離了我真不行。
將掃逋穢,還過故鄉:我要掃蕩那些亂臣賊子,回來的時候正好路過故鄉。
古代將領出征,除非皇帝特批,否則不能隨便回故鄉。司馬懿特意寫 “還過故鄉”,那都是天子的恩德,我未來一定要好好干,來報答君主的這份情誼。
“肅清萬里,總齊八荒”:我要掃平萬里疆土,統一四面八方的土地。
這句是全詩最有氣勢的。不僅要滅公孫淵,還要讓整個天下都安定下來,成就不世功勛。
曹叡要是稍微敏感點,看到這兩句就該警惕了,但或許曹叡被勝利沖昏了頭,只覺得司馬懿 “忠心可嘉”,壓根沒往深處想,何況這首詩還有后面這一句。
“告成歸老,待罪舞陽”。功成身退后,回舞陽侯封地養老待罪。
好一個“待罪”!這謙卑到塵埃的姿態,完美掩蓋了前幾句的帝王野心,表達了他只想做一個忠臣的態度。
這是一首大氣磅礴且極具迷惑性的感懷詩,很多人讀到,只會感覺司馬懿是一個一心為公的忠臣。
曹叡看完這首詩是什么反應?史書里沒寫,可司馬懿回去后,不僅沒退休,反而成了曹魏最核心的軍事統帥。曹叡病逝時,還留下他輔政。
又過了 10 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干掉曹爽,徹底掌控曹魏大權 ,為司馬篡魏走出了最堅實的一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