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日小暑到,天熱得冒火,老傳統里藏著度夏門道。頭一樣得吃涼面,面條過涼水一激,拌上雞絲黃瓜,呼嚕嚕下肚,暑氣去了大半。
咱老輩人說,小暑吃涼面,不光圖個爽口,更盼著日子順順當當,沒災沒難。第二樣是羊湯,北方人講究“暑羊補夏”,羊骨頭熬得乳白,加根胡蘿卜,喝出一身透汗,冬天攢的寒都跟著散了。
可別覺得夏天喝熱湯怪,老輩人以熱制熱的法子,藏著對付暑濕的智慧呢。
第三樣要吃蓮藕,鮮藕灌上糯米,小火燜得糯嘰嘰,淋點桂花糖,夜里吃兩塊,心不躁了,覺也睡得穩當。蓮藕是水里長的,天生帶著清熱的勁兒,老人們說,暑天吃藕,好比給身子澆了盆涼水,舒坦。第四樣是餃子,茴香豬肉餡最香,面皮一裹,元寶似的,咬一口滿是油水,沒胃口的夏天也能多吃幾個。
北方人過節離不開餃子,小暑吃餃子,既是圖個吉利,也為了給苦夏的身子補補油水。除了吃,還有1件事不能忘,趁小暑大日頭,把衣物書籍搬出來曬。
潮氣霉氣一曬光,衣裳穿身上干爽,書本放一年不蛀,老輩人叫這“曬伏”,管用得很。
順帶熬點伏姜,生姜加紅糖煮透,裝在罐子里,往后淋了雨、受了寒,喝上一碗,身子暖乎乎的。
有人覺得這些老習俗麻煩,可你看,涼面解暑、羊湯祛濕、蓮藕安神、餃子開胃,樣樣都是跟天時節氣對著來的。
老輩人在地里摸爬滾打一輩子,攢下的這些法子,比書本上的道理實在,也更合咱莊稼人的身子。
我個人覺得,老輩人傳下來的食俗,既是滋味更是念想,丟了這些,節氣也就沒了那股子煙火氣。如今日子好了,雞鴨魚肉不缺,但小暑這幾樣吃食,該做還得做,不為別的,就為了讓老傳統在咱手里續下去。當然了,現在過日子也得講究個科學,涼面好吃別貪涼,冰過的面條適量吃,免得傷了脾胃。
羊湯雖補,熱天喝著冒汗,體虛的人別喝太急,慢慢吃才能把養分收進身子里。
曬伏的時候盯著點日頭,晌午頭毒,別曬太久,衣物曬得蓬松就行,別把布料曬脆了。黃河中下游的老鄉們,小暑就快到了,家里的食材該備起來了,茴香、蓮藕、羊肉,趕集時捎帶回來。面條劑子提前和上,糯米泡上,生姜紅糖備在廚房,到了日子,一家人圍桌吃吃喝喝,日子才叫熱鬧。
不同的地方或許還有不同的習俗,您家里小暑必做的那口吃食是啥?不妨在底下說說,讓大伙也跟著學學。說到底,節氣就是老輩人給咱留的時間表,啥時候吃啥、做啥,都是跟老天爺打交道的學問。
守住這些老傳統,不光是過日子的儀式感,更是咱莊稼人對時節的敬畏,對土地的感恩。小暑到,天雖熱,心別躁,按老法子把吃食做好,把該曬的曬好,身子舒服了,日子也就穩當了。
趕緊行動起來吧,別等小暑那天手忙腳亂,提前備下食材,騰出曬物的場地,讓這個夏天過得順順當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