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宣和畫譜》有言:“界畫,匠人之學也?!?/strong>宋人作界畫,以毫厘之工,繪萬千氣象。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中,汴河兩岸的市肆樓閣,檐角如翚斯飛,勾欄婉轉逶迤,每一處梁柱的交接、每一道斗拱的層疊,皆合《營造法式》之制。郭忠恕《雪霽江行圖》中的船塢水閣,以“折算無虧”的筆法,再現了宋代木構建筑的精密。這種“以工筆寫建筑”的技藝,不僅是對實物的描摹,更是對“營造有法,而法無定式”的深刻詮釋。
《雪霽江行圖》 北宋 郭忠恕
宋朝,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繁榮的時代。這一時期,政治相對開明,農業發展,商業和城市繁榮,社會變化,儒學復興后形成程朱理學,科技發展迅速,宋詞興盛,書法、繪畫藝術也取得很高的成就,建筑上有官方的《營造法式》,在多個方面影響了后世。
宋朝建筑物的類型多樣,住宅、佛塔、石橋、木橋、園林、皇陵與宮殿。由于注重意境的園林設計特意追求把自然美與人工美融為一體的意境,所以這一時期的建筑,一改唐代雄渾的特點。
《焚香祝圣圖》 南宋 李嵩
宋代建筑尚“簡素”,求“適用”。李嵩《焚香祝圣圖》中的廳堂,柱網疏朗,門窗通透,體現了“堂廡相稱,高低得宜”的布局理念。宋式建筑的細節更見匠心,南宋建筑外部既見不到直欞窗,也不見了墻,取而代之的是自檐至地、包裹房屋四周的方格子木窗,外面一層掩蓋了檐下的斗拱與額枋,使建筑外觀顯得空前整體大方。
格子門窗的形式
圖源《宋畫中的南宋建筑》
北宋徽宗《瑞鶴圖》圖中建筑為東京汴梁皇城端門——宣德門。畫幅中的門樓上空飛鶴盤旋,屋頂兩端鴟尾上部,分別有兩只瑞鶴駐立,遙相呼應。畫中的宮門只能見到斗拱以上部分,刻意凸顯群鶴翔集,在莊嚴肅穆的畫面中透出一種道教的神秘祥瑞氣氛。
門樓為單檐廡殿頂,規格高,兩側朵樓是單檐歇山頂,規格稍次,它們以筒板瓦覆頂,門樓屋脊兩端鴟吻醒目,龍口吞脊、背鰭插搶鐵,垂脊有獸頭、小走獸,朵樓的規格較小。建筑采用“凹”字形布局,各部分由連廊貫通。從可見的門樓東側轉角鋪作來看,為單杪雙昂六鋪作、重栱計心造。
《鶴瑞圖》以超現實手法創作,早于西方超現實主義數百年,可謂是中國現存繪畫中的精品之作,也成為研究北宋繪畫和建筑非常重要的歷史資料。這種審美既承載了儒家的禮制思想,又滲透了道家“自然之美”的哲學,同時展現了宋代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與藝術創造力,是宋代文化“內省、精致、理性”的集中縮影。
《瑞鶴圖》 宋徽宗趙佶
《鶴瑞圖》建筑分布
《鶴瑞圖》門樓鋪作
《鶴瑞圖》屋頂主要構件標注
《清明上河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為北宋風俗畫,北宋畫家張擇端僅見的存世精品,屬國寶級文物,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在五米多長的畫卷里,共繪制了數量龐大的各色人物,牛、騾、驢等牲畜,車、轎、大小船只,房屋、橋梁、城樓等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筑的特征。
《清明上河圖》中的比較簡陋,有些是墻身很矮的茅屋,有些以茅屋和瓦屋相結合,構成一組房屋。城市小型住宅多采用長方形平面,梁架、欄桿、欞格等構件造型樸素而靈活,懸魚、惹草等裝飾雖簡卻具巧思。屋頂以懸山、歇山頂為主,除常見的草葺與瓦葺外,山面兩廈與正面引檐多用竹篷覆蓋,部分屋頂還加建天窗以利通風。轉角處屋頂常將兩面正脊延長,形成十字相交的氣窗,兼具實用與造型之美。稍大型住宅外筑門屋,內部采用四合院布局,院內或植花種樹,于質樸中增添生活意趣。
《清明上河圖》中房屋院落結構
《清明上河圖》中住宅建筑之一
《清明上河圖》中住宅建筑之二
《千里江山圖》是北宋王希孟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根據研究看出,《千里江山圖》的主要取景地是廬山和鄱陽湖。該作品以長卷形式,立足傳統,畫面細致入微,煙波浩渺的江河、層巒起伏的群山構成了一幅美妙的江南山水圖,漁村野市、亭臺樓閣等靜景與捕魚行舟、市集喧鬧等動景相互映襯,動靜相宜。人物刻畫精致入微,飛鳥寥寥數筆便具翱翔之態,盡顯宋代青綠山水的神韻。
此外,《千里江山圖》所繪住宅多所,都有大門,東西廂房,而主要部分是前廳、穿廊、后寢所構成的工字屋,除后寢用茅屋外,其余覆以瓦頂。另有少數較大住宅則在大門內建照壁,前堂左右附以挾屋。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富貴人家的住宅建筑。
《千里江山圖》中住宅建筑類型
圖源《中國古代建筑史》
宋代貴族官僚宅第外立烏頭門或門屋,門屋中央常采用 “斷砌造”,便于車馬通行。為拓展居住空間,廊屋取代回廊,重塑四合院功能與形態。住宅布局承襲漢制 “前堂后寢”,以穿廊將廳堂與臥室連為丁字形、工字形或王字形,堂寢兩側設耳房、偏院,盡顯空間設計智慧。
《千里江山圖》建筑一
《千里江山圖》建筑二
《千里江山圖》建筑三
《千里江山圖》建筑四
《千里江山圖》建筑五
南宋宮廷畫家馬麟的《秉燭夜游圖》是紈扇界畫的代表之作,取材自蘇軾的《海棠》詩:“東風裊裊泛崇光,香霧空蒙月轉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以詩入畫,在宋代極為盛行。
夜色掩映的深堂廊廡,茫茫夜色中庭院燭光高照,映照園中海棠盛開。高突的短亭與低回的長廊,呈現了宋人園林建筑的典雅;庭園里遼繞的香霧,若隱若現的海棠,既破除了建筑的沉厚單調,也引人萌生置身仙境的遐想。 在空間精心設計基礎上,馬麟刻畫了一位避世享樂的貴族,他正斜倚在宮苑正門內的太師椅上,品味美景良辰;涼亭前方兩位士人訪客也極享受此間美景,似在賞花吟詩。宋朝美學追求「蕭條而枯素,寂實而荒寒」的審美意境,在繪畫上則表現為“弱化對于物像的描繪,抑制了部分技巧性的展現”。
《秉燭夜游圖》(局部) 南宋 馬麟
《閘口盤車圖》中描繪的是一磨坊建筑,上下兩層,上層除了當中三間“磨粉車間”外,左右還各有兩間挾屋。磨坊為單檐十字歇山屋頂,前脊可見懸魚、博風板,都比較寬大,上有惹草,裝飾云頭如意紋,符合宋《營造法式》的做法。后脊與后面的建筑相連,可以觀察到后屋的斗拱、額枋。由此可見這座磨坊前后兩屋相通,平面呈“士”字形。
《閘口盤車圖》(局部) 北宋 衛賢
北宋郭熙《林泉高致》有言:“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strong>
宋畫中描繪建筑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以建筑及群體的整體描繪作為主題;或以描繪人文活動為主,輔以建筑的細節描繪;另以建筑作為山景、水景的點綴 。畫中表現的園林建筑類型極其豐富,有宮、殿、廳、堂、臺、榭、樓、閣、齋、室、軒、廊、亭、橋、門、墻等,其中在園林中經常出現的有亭、堂、樓、臺、榭、廊、橋。
宋人園林,不求宏大,但求“小中見大”。這種“建筑與自然相融”的理念,在張擇端《金明池爭標圖》中凸顯,畫中的水殿回廊,更是將人工與天巧結合,廊腰縵回,檐牙高啄,人在其中,如行畫中。
《金明池爭標圖》 北宋 張擇端
「亭」不僅是游園者暫歇休憩的空間驛站,更是園林整體美學布局中的點睛之筆。亭主要由三個主要部分組成,分別是頂部、柱子、臺基。由于不同的園林環境、園林文化,亭的造型和風格豐富多彩。按亭頂的形狀來分,亭可分為三角、四角、五角、八角、梅花、十字等;按立體形式分為單檐、重檐、三重檐等。
亭的選址極具匠心,常依傍園林的水邊、橋畔、山巔等景致絕佳之處,既是游人駐足觀景、俯瞰園林風光的理想場所,又能巧妙襯托水石花木、曲徑回廊等園林元素,形成獨特的景觀焦點。在宋代繪畫中,亭閣頻繁入畫,不僅承擔著點染畫面、營造意境的美學功能,更有點景和隔景的作用。
《薇亭小憩圖》(局部) 南宋 趙大亨
《荷亭嬰戲圖》(局部) 佚名
「臺」是指用土夯砌而成的高臺,是園林建筑的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是園林中最為開放性的園林建筑形式。宋代園林有的臺上沒有園林建筑,是園林主招待賓客用來看戲、聽戲的主要場所,稱作露臺。
在宋畫中臺的形態多種多樣,與宋代園林中臺的形態特征大多是相符合的。宋代園林中的臺經常與其他園林建筑進行組合,構成復合型園林建筑,稱為樓臺、臺榭等。這類建筑既具登高觀景之效,又通過空間疊加增強景觀層次 —— 如臺基之上起樓,可憑欄俯瞰全園;臺與榭相連,則借水勢拓展視野。此外,宋代園林中還常見于樓閣前延伸出平整平臺,名曰月臺,其功能兼具賞景與宴飲,尤其適合月夜邀客、臨臺望月,將自然風月與人文雅趣巧妙融合,盡顯宋代園林 “因景成境” 的營造智慧。
《瑤臺步月圖》(局部) 南宋 陳清波
「樓」是指在屋頂之上再建房屋而成為樓,就像在堂頂上再建房屋一樣。樓的四面基本都設有窗,首先是為了登高望遠來總覽全局,其次是為了擴大采光面積。樓與閣經常相互協調,在宋畫中一般“上虛為樓,上虛下實為閣”,風格各異。
從這幾幅畫作中可以看出,不管是在畫面中還是在園林中,都極其重視樓閣在畫面的位置。在園林營建時,樓的選址尤為考究,常建于山湖高處,借地勢之利攬括全景;亦有于湖上筑月臺,環以欄桿,形成臨湖賞景的絕佳場所。這種對空間位置的精心推敲,既讓樓閣成為園林視覺焦點,又使其與山水景致相互映襯。
《樓閣圖》 北宋 夏明遠
《山水樓閣》(局部)南宋 劉松年
《仙山樓閣》(局部) 黃秋園
《漢宮圖》宋代 趙伯駒
「橋」的種類可以通過橋的形態和木架結構來分。橋的形態多種多樣,主要的形態有平板橋、折板橋、拱橋等;橋的結構是根據當時的工匠設計而成,從木構架結構這個維度上橋分為梁式橋、梁柱式橋、疊梁拱橋等。其中最具特點的就是在《清明上河圖》出現的汴京虹橋,該橋下方沒有設立柱,其受力結構分析合理分散到兩邊的橋墩,展現出了當時宋代工匠的高超設計。
宋代園林中的園林建筑通常與橋進行組合,比如橋與廊組合而形成廊橋,橋與亭組合成了亭橋。橋在畫面中連接各種園林建筑,遇水架橋,在許多宋畫中都有橋的經營位置。宋代園林中的圓臉建筑通常與橋進行組合,比如橋與廊組合而形成
《溪山水閣圖》宋代 李嵩
《清明上河圖》(局部)北宋 張擇端
《四景山水圖》是南宋畫家劉松年創作的一組絹本設色畫,現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這幅畫共分為四段,每一幅畫縱41.3厘米,橫69厘米,是四段山水小景列于一起的長卷,分別描繪了杭州西湖春、夏、秋、冬四時的山水景色,以及幽居于湖邊樓閣中士大夫的閑適生活。
在南宋畫家劉松年筆下,《四景山水圖》以精妙的界畫技法,徐徐鋪展南宋杭州貴族庭園別墅的獨特風貌。建筑布局深諳自然之道,或枕山而筑,將層巒疊嶂納入視野;或臨水而建,讓碧波漣漪成為前庭后院的靈動背景。院落式的空間規劃,用樹石圍墻圍合一方私密天地,又以小橋曲徑連通外部山水,形成 “鬧中取靜、移步換景” 的雅致格局。
《四景山水圖》春景圖
《四景山水圖》夏景圖
其木構架體系盡顯匠心,木樁梁架堅實穩固,斗拱層層疊疊托起飛檐翹角,單檐歇山頂線條優美,懸山頂古樸大方。木構架體系嚴格遵循《營造法式》規制,以梁柱結構承重,斗拱鋪作比例精準,單檐歇山頂、懸山頂等形式多樣。門窗采用木格子樣式,既保障采光通風,又如同鑲嵌在建筑上的藝術畫作。
畫中更以細膩筆觸注入生活溫度:庭院石桌上擺放的青瓷茶具,似還氤氳著茶香;堤邊拴著的馬匹、挑著擔具的仆人,暗示著主人即將啟程的雅興;冬日雪后的廊下,炭盆中跳動的火苗,仿佛能驅散寒意。這些細節不僅豐富了畫面層次,更讓凝固的建筑有了鮮活的生命力。
《四景山水圖》秋景圖
《四景山水圖》冬景圖
宋人作畫,從不在建筑旁標注“真材實料”,卻讓后世在絹素的方寸間,觸摸到了那個時代的筋骨。這些畫作不僅是美學典范,更是一部“以形寫神”的營造史詩。
宋代園林藝術也完美詮釋了“物我一體”的哲學境界與“壺中天地”的營造智慧,這種既追求“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實用功能,又注重“心遠地自偏”精神寄托的造園藝術,不僅展現了宋代文人雅士的審美趣味,更成為中國傳統“天人合一”哲學思想最生動的空間詮釋,至今仍以其超越時空的藝術魅力,向世人訴說著人與自然永恒對話的東方智慧。
參考文獻:
《宋畫中的宋代園林建筑研究》作者:唐睿,李莉,李丹丹
《宋畫中的南宋建筑》作者:王國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