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多家阿拉伯語和俄語媒體聲稱,伊朗已經從中國接收了第一架殲-10C戰斗機,以及配套的PL-15遠程空空導彈。未來,中國一共會向伊朗交付40架殲-10C。
此次傳出的殲 - 10C 交付消息,若屬實,將顯著改變伊朗空軍的戰力結構。作為四代半戰機,殲 - 10C 配備的有源相控陣雷達探測距離達 180 公里,可同時跟蹤 15 個目標并攻擊其中 4 個。
配套的 PL-15 遠程空空導彈射程達 145 公里,采用雙脈沖固體火箭發動機和復合制導模式,能有效對抗以色列 F-16I、F-15I 等非隱身戰機,甚至對 F-35 構成威脅。
巴基斯坦空軍的實戰案例為殲 - 10C 的性能提供了佐證。在今年印巴空戰中,巴基斯坦殲 - 10CE 戰機使用 PL-15 導彈擊落 3 架印度 “陣風”,驗證了其超視距作戰能力。
若伊朗將殲 - 10C 部署在西部邊境,可覆蓋以色列空襲伊朗的主要航線,迫使以軍放棄低空突防戰術,大幅降低其空襲成功率。
這一軍購若落地,可能引發中東空中力量的重新洗牌。以色列目前擁有 102 架 F-35,且獲美軍授權在伊朗周邊部署 B61-12 戰術核彈。
殲 - 10C 的引入雖無法完全抵消 F-35 的隱身優勢,但其配備的 PL-15 導彈可迫使以色列加油機后撤,縮短 F-35 的滯空時間,間接削弱其打擊效率。
對美國而言,這一交易觸及敏感神經。五角大樓發言人肖恩?帕內爾公開表示 “對此非常擔憂”,并強調美軍將 “以實力實現和平”。
但中國外交部明確表示,中伊合作是 “兩國自愿行為”,不受外部干預。值得注意的是,聯合國對伊朗的武器禁運已于 2020 年解除,中國向伊朗出售常規武器并不違反國際法。
盡管殲 - 10C 的戰術價值顯著,伊朗能否順利推進采購仍存變數。首先是資金問題:36 架殲 - 10CE 的報價約 15 億美元,而伊朗全年國防預算僅 253 億美元。外界猜測伊朗可能采用 “石油換武器” 模式,但此前類似談判因定價分歧破裂。
其次是體系整合難度。現代空戰依賴預警機、電子戰系統和數據鏈協同,伊朗若僅采購戰斗機而缺乏配套設備,難以形成有效戰斗力。
巴基斯坦的成功經驗顯示,殲 - 10C 需與空警 - 500 預警機、紅旗 - 9 防空系統等構成防御網絡,才能發揮最大效能。
此外,伊朗與俄羅斯的關系也可能影響軍購進程。伊朗此前訂購的 50 架蘇 - 35 因俄烏沖突交付延遲,但若此時轉向中國,可能引發俄羅斯不滿。
伊朗官方雖否認采購殲 - 10C 的傳聞,稱其為 “以色列捏造”,但分析認為這更多是平衡俄中關系的策略。
中國向伊朗出口殲 - 10C,折射出其軍工體系的全球化戰略。近年來,中國武器在國際市場上憑借高性價比和實戰表現嶄露頭角:除巴基斯坦外,埃及、尼日利亞等國也對殲 - 10C 表現出興趣。此次若交易成功,中國將首次在中東建立完整的 “中式作戰生態”,包括戰機、導彈、預警機和維護體系。
這種體系化輸出的優勢,在印巴沖突中已得到驗證。巴基斯坦的殲 - 10CE 與梟龍 Block3、空警 - 200 預警機形成協同網絡,不僅壓制了印度空軍,還推動了國產軍工的技術升級。伊朗若復制這一模式,可能成為中國在中東的重要戰略支點。
殲 - 10C 和 PL-15 的交付傳聞,既是伊朗應對安全危機的應急之舉,也是中國軍工全球化的關鍵一步。盡管面臨資金、體系整合和地緣政治等多重挑戰,這一軍購若成真,將重塑中東空中力量格局,甚至動搖美國主導的地區安保體系。未來,隨著中國軍工技術的持續突破,類似的戰略博弈或將頻繁上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