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5日《檢察日報》第03版:觀點
“四個維度”審視“辯解”提升辦案質效
安徽省淮北市杜集區人民檢察院
黨組書記、檢察長 常青華
在刑事訴訟中,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辯解是法定證據形式,正確對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辯解,對于高質效辦好每一個刑事案件具有重要意義。結合司法實踐,筆者認為,對于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辯解,需要從思想認識、時空動態、證據裁判、結果運用四個維度進行全面審視與回應,不斷提升刑事案件辦理質效。
從思想認識維度正視辯解,充分認清辯解的現實價值。正視辯解,就是要從思想上充分認識到辯解客觀存在的必然性以及辯解的現實價值,為下一步準確判斷和有效應對辯解提供足夠的思想準備。一是厘清對辯解的模糊認識。辯解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主張自己無罪或罪輕而對定罪量刑情節與后果進行申辯,是刑事訴訟法定證據種類之一。二是消除對辯解的消極心理。本著對案件事實高度負責的態度,辦案人員應主動作為,在心理上充分肯定辯解對查明案件事實的作用,充分運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辯解時機,早發現、早謀劃、早應對,以積極心態提前做好謀劃并促進訴訟程序順利進行。
從時空動態維度剖析辯解,準確研判辯解的具體情況。要透過現象看本質,由辯解的表象弄清其產生的原因,精準研判,方能精準應對。一是多視角出發,盡早盡全發現辯解。辯解發現的時間越早、廣度越大、深度越深,越有利于事實的查清,而角色與站位點的差異也會導致審視問題的深度與結論有所不同。因此,在訊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詢問被害人、證人,聽取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意見,審查書證、鑒定意見等環節,要充分聽取有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無罪、罪輕的意見,必要時要反復聽取核對,以便更為準確研判辯解的具體情況,為后續精準辦案奠定堅實基礎。二是以首次辯解為原點,審查辯解的起因與變化。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首次辯解以及在此前后的言詞證據變化,對收集調取證據以及認定其認罪悔罪表現至關重要。以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首次辯解或自述首次辯解的時間為原點,分別向前后延伸,研判其首次辯解前的情勢以及首次辯解后每次辯解的時空條件及內容差異,具體內容包括:首次辯解前的供述穩定程度以及首次辯解的時空條件,每一次辯解的具體內容,如辯解經電話通知接受訊問構成自首的,審查電話通知的具體內容以及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當時的心理認知與意志狀態。三是由內及外審查辯解的影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辯解,往往會受外界因素影響或內心的不斷自我強化,因此,有必要從案內向案外、從涉案人員到案外人員,如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同監室人員、辯護人等知情人員處了解辯解的由來與影響,以便對癥下藥。
從證據裁判維度應對辯解,積極構建嚴密的證據體系。準確、高效、有力地應對辯解,最終要落實到證據問題上。一是全面審查證據能力與證據鏈條。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辯解包括提請排除非法證據的,不僅要審查辯解本身的合理性、真實性,還需要對其他證據的證據資格與證明力進行審查,并將辯解與全案的證據鏈條結合起來。審查證據時,既要從偵查機關、檢察機關、審判機關的角度審視,還要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辯護人以及被害人、其他利害關系人的角度審視,還需要從旁觀受眾的角度審視。二是針對性補強正向證據鏈條。按照犯罪構成要件,在全面審查證明犯罪事實的證據是否確實、充分的基礎上,查漏補缺,特別是對更為常見的主觀故意辯解,要通過延伸收集客觀性證據、強化主觀性證據,強化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主觀故意的補強或否定。三是查核反向證據鏈條。圍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辯解,一方面,要核實在案證據與辯解的關聯程度,確定是否存在非法取證;另一方面,開展補查補證工作,核實辯解是否成立或能否予以排除,確定合理懷疑是否已經排除。
從結果運用維度運用辯解,充分發揮辯解的評價功能。將辯解的認定結果運用到辦案過程,就需要充分發揮對辯解的評價功能,讓人民群眾從對辯解的處置中感受到法理情的統一、感受到公平正義,實現“三個效果”有機統一,進而形成正面向上的輿論導向。一是準確體現辯解對定罪量刑的評價作用。對辯解成立的,應當予以采信,特別是無罪的不得作出有罪認定。對辯解不成立但經補證仍不能排除合理懷疑的,應當作出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利的認定與處理。對辯解不成立且排除合理懷疑的,依法作出處理。二是深刻反思辦案全過程質量問題。對客觀存在的辯解,要從其產生、變化、應對的全過程反思辦案存在的質量問題,舉一反三,查糾原因,倒查責任,避免再犯,特別是因為機制不健全、辦案人員能力不足帶來的質量問題,比如,因辦案效率低、經驗不足甚至思想認識存在偏差而導致證據未能及時收集甚至滅失,因辦案不規范而導致證據收集存在瑕疵甚至非法取證等情形。三是扎實做好開展法治宣傳教育。要避免因為案件出現辯解引發群體誤解與負面評論,要形成正面向上的輿論導向,就需要堅持把“請進來”“走出去”與“送上門”等宣傳教育方式結合起來,通過檢察聽證、案件庭審、普法宣傳等形式,讓更多的人民群眾以聽證員、旁聽人、法治宣講員、普法聽眾等身份參與其中,讓人民群眾通過對辯解的評論從每一個案件辦理中切身感受到公平正義,進而樹立學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圍。
第8948期
安徽檢察新媒體出品
終審丨吳貽伙 二審 丨吳熒
來源丨檢察日報
編輯丨李昂
投稿郵箱丨ahjcxmt@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