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家人們!今天咱來聊聊孩子逃學這事兒。
你們知道嗎,逃學的孩子就像那迷路的小鳥,翅膀被一張看不見的大網給纏住啦。他們為啥逃學呢?可能是不想看到數學卷子上那一個個大紅叉,也可能是不想聽到爸媽老拿“別人家孩子”來嘆氣,說不定就是想逃課找找自己的存在感。心理學研究說了,70%的逃學都和焦慮、抑郁這些情緒有關。真的是,當書包里的課本成了枷鎖,教室的墻可不就成了牢籠嘛!
孩子逃學了,咱家長咋溝通呢?別一上來就質問“你為啥逃學”,這就像給溝通的大門“哐當”一下關上了。咱得換成“你是不是心里難受啊”。有個媽媽,孩子承認逃學的時候,她就問“你知不知道我多擔心”,這多堵心啊。咱換個說法,“今天是不是累壞啦,咱去公園散散步咋樣”,就像修水管,先把那情緒的洪水閥門關上,再慢慢找漏水的地方。有個爸爸發現兒子逃學后,每天下班都帶一盒草莓回家,用草莓的甜重新建起了和孩子的信任。
學校也得給力啊!有個初中班主任,在儲物柜里藏了個“情緒急救箱”,里面有彩色畫筆、減壓泥,還有匿名留言本。學生逃學了,她不著急叫家長,而是發條短信說“操場西角櫻花開啦,來當我的植物觀察員唄”。教育可不是一味地管著孩子,得像織一張安全網。日本有個中學還設了“逃課學生支援室”,用游戲治療法讓那些迷失的孩子重新找到方向。
心理干預也很重要。有個14歲的小林,總在周三逃學。咨詢師一查,原來這天是他爸爸工傷去世的日子,他逃學是不想看到校門口花店周三送的白菊。心理干預不是硬逼著孩子改,而是幫他們找到心里的“路標”。咨詢師用沙盤把他逃學的路線擺出來,小林一下就說“原來我一直在繞著花店轉啊”。
預防逃學也得提前做。杭州有個社區,每周三放學后,心理咨詢室就亮起彩虹燈,這是給那些可能會逃學的孩子發信號呢。咱們得建立個“成長預警系統”,多留意孩子是不是突然愛玩游戲、老說無聊、書包里有陌生煙蒂。就像航海的人在暴風雨來之前收帆,咱們得在孩子情緒“暴風雨”來之前給他們系好安全繩。
最后啊,咱得知道,每個逃學的孩子都不是壞掉的鬧鐘,而是需要重新上發條的鐘表。教育不是像流水線檢查產品,而是破譯密碼的藝術。咱開家長會的時候,別光盯著升學率,也花10分鐘想想,哪個孩子眼神空洞地望著窗外,誰的課桌里藏著發霉的餅干。記住,每個逃學的背后,都藏著孩子沒說出來的呼救聲!大家說,是不是這個理兒?
主講人:北京著名青少年心理咨詢師郭利方,國家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畢業于中國政法大學,具有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多重背景,自2008年攻讀心理學,多年的學習精神分析,認知行為治療及家庭治療,擅長于各類型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生涯規劃和人際關系.對于治療驚恐發作及焦慮抑郁經驗豐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