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青春期的寶子們!今天咱來聊聊父母離婚這事兒,這就好比家庭地震撞上了青春地基,那動靜可不小哇!
先說說孩子們這情緒,那簡直就是坐過山車,比你想象的敏感多了!17歲的小林在父母宣布離婚那晚,直接把臺燈摔得稀碎。這哪是憤怒啊,簡直就是像突然被抽走地基的積木,直接失控啦!
一方面是“憤怒的冰山”,孩子們常把情緒偽裝成叛逆,摔門、頂嘴啥的,這只是表面,實際上心里委屈得很,覺得“為啥連我的感受都能被忽視”。
還有“焦慮的蝴蝶效應”,有32%的青少年會反復琢磨“父母離婚是不是因為我考砸了”,這自我歸因就像藤蔓一樣,把自己纏得喘不過氣。
再有就是“時間的錯位感”,他們可能突然就迷上整理舊物,因為“摸摸過去能暫時讓現在定格”。
再看看學業,那就是崩塌或爆發的雙面鏡。當家庭變成戰場,書桌就成了最后的堡壘。有的孩子是退步型,原本年級前十的女生開始逃課,還說“反正家都散了,讀書有啥用”。有的孩子是爆發型,沉迷游戲的男孩突然考進前三,想用成績證明“我比你們的婚姻更堅強”。還有隱形傷痕,研究發現離婚后青少年數學成績平均下降15%,老師最先注意到的卻是“他最近總盯著窗外”。
人際關系方面,孩子們在裂縫中找新支點。16歲的小雨給每個同學發“緊急聯系人”,就想隨時有人能接住她的崩潰。有些孩子過度討好,總把“我沒事”掛在嘴邊,想用友誼填補家庭的空洞。有些孩子搞疏離實驗,故意穿破洞校服,用“我不在乎”的偽裝看看誰會真正關心他。還有些孩子搞替代性依賴,向老師、教練甚至寵物投射情感,這是他們重建安全感的隱秘辦法。
自我認知這一塊兒,就像鏡中碎片的重組游戲。15歲的小哲在父母簽離婚協議書那天,在日記本上寫“原來我連家的樣子都記不清了”。從“爸爸媽媽的孩子”變成“單親家庭的孩子”,這標簽帶來的異化感就像慢性中毒。有些孩子掉進完美主義陷阱,堅持每天整理書桌到凌晨,想用秩序對抗生活的混亂。有些孩子有未來恐懼癥,反復問“如果我結婚了,是不是也會離婚”,把自己的創傷當成了宿命。
不過別慌,還有破繭時刻。真正的療愈不是縫傷口,而是學會和裂縫共存??梢栽囋嚽榫w出口實驗,把憤怒寫成歌詞,把焦慮畫成涂鴉,讓情緒有個非破壞性的出口。也可以來個重構認知訓練,用“父母離婚≠我不被愛”的思維搭個新框架。還能建立替代性支持系統,讓親戚、老師、心理咨詢師組成安全島網絡。
最后講個暖心的事兒,有位母親離婚后,和孩子約定每周三去寵物收容所當志愿者。當孩子抱著流浪狗問“它會不會也害怕”時,母親知道,那些被摧毀的愛,正在以新的樣子重新生長。
所以啊,寶子們,就算家庭遇到了地震,咱青春的地基也能穩穩的!你們覺得自己能咋應對這些事兒呢?
主講人:北京權威青少年心理咨詢師郭利方,國家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多年的個案咨詢,積累了豐富的咨詢經驗,有卓越的咨詢效果。經過整合以人本主義為中心,結合青少年自身學校人際、師生、同學關系,親子關系,在校成績等綜合全方位因素針對性心理咨詢,同時給予父母在孩子成長中遇到的心理問題專業性指導,走出了一條獨特而有效的咨詢道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