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紅軍賀天星出生于新歷1917年1月21日,是陜西南部安康市紫陽縣瓦廟鎮人。他年僅12歲時趕集被陜南土匪王三春綁票,后被裹挾入伙當雜役,13歲逃出匪窩,跑到寧強縣又被漢中的陜軍抓了壯丁。幾經周折,1932年底,15歲的他加入經陜南入川的紅四方面軍,成為紅25軍73師217團一名勇敢的紅軍戰士,隨部隊翻越大巴山進入四川通江縣兩河口—這是第一支進入川北的紅軍團。(1933年夏,73師擴編為紅31軍。)1933年1月26日凌晨,在解放南江縣城的關鍵戰斗—甑子埡戰斗中,入川不久的賀天星身負重傷,住院治療半年。出院后,他調到總部當警衛員,參加了川陜蘇區廣元、昭化(今廣元市元壩區)、旺蒼、儀隴等地的戰斗。
現在拍攝的紫陽縣瓦廟鎮景色,圖片來自網絡
1935年4月,賀天星隨軍參加西渡嘉陵江戰役,由此踏上長征路,期間兩次爬雪山、三次過草地。1936年冬,他參加西路軍,進軍河西走廊,在倪家營子和梨園口與馬家軍浴血奮戰。西路軍失敗后,他隨西路軍左支隊翻越祁連山,克服千難萬險,成功抵達星星峽,成為四百多名新兵營老紅軍之一。在新兵營,他刻苦學習炮兵知識,成長為一名優秀的炮兵技術人才。1940年回到延安后,他又奔赴晉察冀根據地投身抗戰,擔任晉察冀僅有的一個炮兵營的指揮員。1943 年,晉察冀炮兵營劃歸八路軍炮兵團,他回到延安南泥灣,一邊參與大生產運動,一邊堅持刻苦訓練。1945 年抗戰勝利后,他隨軍挺進東北,為四野組建強大的炮兵部隊立下了汗馬功勞。建國初期,他又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任炮 5 師 33 團團長。回國后,他先后在東北、西北等地任職,退休后定居于陜西西安臨潼干休所。
賀天星年僅12 歲時就離開家人和家鄉,還是一位少年,參加紅軍后南征北戰二十年,常年遠離故土,以至于記不清家鄉的確切位置,甚至說不清自己是陜西哪個縣的人。幾十年前,他認不出回家的路,其實不難理解:離家時年紀太小,又沒什么文化,還沒有記住家鄉的正式名稱,而那些記憶中的家鄉小地名,在地圖上也無從查找。記得十幾年前,筆者駕車走高速公路,途經四川萬源市過紫陽縣前往西安,從萬源與紫陽交界處開始,沿途不僅群山連綿,隧道也密集分布,且長度比其他地方都長。由此不難想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前,紫陽縣交通閉塞、通訊不暢,這無疑也給賀天星的尋親之路增添了阻礙。
老紅軍賀天星家鄉紫陽縣地圖
后來,賀天星得以找到家鄉和親人,全靠60年代修建襄渝鐵路無意中的一個契機。這段尋親經歷,恰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這句詩句。60年代,我國在西北、西南地區開展三線建設,其中修建了一條重要的出川交通線路—襄渝鐵路,就是從湖北襄樊到當時四川重慶市的鐵路干線。這條鐵路1965年完成路線勘探,1968年開工,1973年鋪軌完成,1978年正式通車,全長915.6公里。在修建襄渝鐵路時,賀天星偶然看到鐵路路線規劃圖中有一個毛壩關車站,他覺得這個名字怎么這么熟悉呢,他家鄉也有一個毛壩關,他想這會不會就是他家鄉呢?(陜南、川東好幾個縣都有毛壩這個地名)賀天星就聯系到修建這條線路的鐵道兵,在鐵道兵戰友們的幫助下,終于找到了離毛壩關車站不遠的家鄉—瓦廟鎮,以及失散多年的親人。
老紅軍賀天星家鄉瓦廟鎮和毛壩車站地圖
尋到家鄉和親人后,賀天星立刻踏上歸途,見到了思念數十載的親人和父老鄉親,也重見了記憶中熟悉的家鄉山山水水。紫陽縣的鄉親們得知這位老紅軍是從家鄉走出的英雄,無不充滿尊敬與愛戴,以他為傲。老紅軍賀天星百年之后,選擇了葉落歸根,這位在外幾十年的游子,最終回到了他深愛的家鄉紫陽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